一位小学老师根据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了对快乐教育的看法:
快乐教育不是不受纪律约束。二年级的学生小蔡在课堂上经常坐立不安,随便说话;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或有借无还。但家长却认为,孩子还小,不应该受约束。事实上,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群体。小蔡的所作所为无疑会使他逐渐失去伙伴,走向孤立,长此下去,快乐很快就会离他而去。
快乐教育不是不能吃苦受累。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尽情享受才能快乐,家务劳动一律不让孩子做。可是,连家务活都不让小孩体验,怎能培养他的生活能力?难道让别人侍候他一辈子?其实,劳动也能获得快乐。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既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更能树立他们的劳动观念,明白生活中的一切都来源于劳动,进而知道如何尊重他人的劳动,并珍惜劳动成果。
快乐教育也不是学习没有压力。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状态下学习才是快乐的。常言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如果一开始,就由着孩子来,没有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后面的学习会面临一大堆问题,短暂的快乐,换来长长的不快乐。
所有的快乐都有原因,小孩降生时大哭,是因为他们离开了母体,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不适应。而当他吃饱睡足,被妈妈抱起来亲切地唤着乳名时,他会绽出开心的笑容。但如果一个小孩子无缘故地整天咧着嘴笑,我们就会怀疑他是否有什么问题。
对孩子来说,要想快乐,除了良好、充足的饮食、睡眠、玩耍,他们还需要伙伴,需要交流与学习技能、被社会承认和接纳;需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赢得成就感。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上课时老师不提问他,做不做作业老师也不管;考试时随便敷衍,而同学们都在热烈地谈论着试题和成绩……可想而知,这样一个没有融入群体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
快乐不等于娱乐,快乐不等于放松,快乐不等于不刻苦学习,真正的快乐教育,是让孩子以快乐的心态学习,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而不是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北京一所小学对学生快乐教育的定位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生要乐于读书,勤奋为乐;乐于服务,助人为乐;乐于锻炼,健体为乐;乐于交往,合作为乐;乐于参与,实践为乐;乐于开拓,创新为乐。
小学阶段应该学什么
很多家长认为,一二年级知识量不大,应该让孩子轻松一些,不要要求太高,等到关键时刻再抓也不迟。到了三年级,这些家长会猛然发现,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已经养成,而且有了自己的想法,对家长的引导不再那么依赖,这时再抓,难度大了不少,可能事倍功半。
为什么会这样?
小学六年,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是孩子极其依赖父母的时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三四年级,是孩子由依赖父母到自立能力增强的转型时期,开始主动积极地接收知识,很多机智的表现让父母惊叹。五六年级,是孩子自主、全力吸收知识的时期,作为家长,在这个阶段能做的,也就是多给孩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空间与条件,借助书本给孩子传递丰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