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一出门就变“小木头人”的孩子怎么了?

2016-03-04 16:04:33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故事 家庭教育 儿童教育方法

我问童童:“你猜猜,这个人垂着眼角、皱着眉毛,嘴还撇了撇,他有什么感受呢?”童童想了想,说:“他很难过!”“好!”我笑着鼓励童童,说:“除了难过,还有什么可能?”

打斗,人,休闲装,T恤,户外_152890256_Boys fighting_创意图片_Getty Images China

童童一时回答不出,我请童童爸爸代为回答。童童爸爸试着模仿了一下图片中的表情,说:“可能还有发愁吧!”童童妈妈补充说:“依我看,还有厌恶!”就这样,我们逐一讨论、分享每一张图片代表的感受,引导童童观察人们做不同表情时的身体姿态。慢慢地,童童猜别人的感受越来越准,“感受词典”内的词汇也丰富起来。我布置了家庭作业:全家人尽量用更多的词来表达心情,并且,建立一种奖励机制,每当童童主动表达心情时,都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励。

一个半月后,童童在学校里的表现已经好了很多,但是仍然会有很烦恼的时刻。“我的学习进步了,这次考了第三名。同桌说很羡慕我,我好难受!”再次来到咨询室时,童童吐露心事。

“哎呀,这有什么难受的?你应该高兴才是啊!”童童妈妈忍不住插嘴,童童的表情却依然难过。童童妈妈感到气氛有些尴尬,反问道:“我说的不对吗?”

看来,他们在家里经常用这样的问答方式说话,家长还没有听清楚孩子想表达的内容,就立刻给予孩子回应,甚至否定孩子的感受。我建议童童妈妈说:“你能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回应孩子刚才的话吗?比如,同学的成绩不如你、并流露出羡慕时,你有些不好意思,是吧?”于是,童童妈妈问:“同学夸你,你觉得不自在,是吧?”童童不好意思地笑了:“是!”

我问童童:“你觉得,妈妈怎么回答你的问题更好?”童童说:“第二种!”

我又问童童妈妈:“你觉得第二次回答他时,有什么特别之处?”童童妈妈说:“我先想了想,他会有什么感觉,没想到说对了!”童童的反应,也增加了妈妈改变自己的动力。

其实,家长们如果在回应孩子的日常对话时,先仔细考虑一下孩子为何会这么说,体会孩子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对孩子就是莫大的帮助。家长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种感觉,孩子才会觉得自己的感受是有价值的,慢慢地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感,改变对自己“无能”的看法。随后,我又让童童和妈妈之间练习表达与回应。看到他们之间的沟通渐渐好转,我终于可以放心—即使童童遇到新的困难,家长也懂得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

圣诞节时,我收到了童童寄来的卡片,上面写道:“兰心老师,前天我在学校跳绳儿没跳好,摔了一跤!可爸爸说,他小时候跳绳也摔过跤!我心里舒服多了。现在,已经能和同学一起玩了……”

“小木头人”能够和同学一起跳绳啦,真棒!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