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是胃粘膜炎症的统称。常见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胃炎常见的为单纯性和糜烂性两种。前者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厌食和恶心、呕吐;后者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有呕血和黑粪。慢性胃炎通常又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一般仅见饭后饱胀、泛酸、嗳气、无规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确诊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本病常见于成人,许多病因可刺激胃,如饮食不当,病毒和细菌感染、药物刺激等均可能引发本病。
根据病程、组织学、内镜结果分急性、慢性、特殊型三种。根据病因又可分成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
2.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有害因子长期反复作用于胃黏膜引起损伤的结果,小儿慢性胃炎中以浅表性胃炎最常见,萎缩性胃炎极少。
1.急性胃炎
(1)药物性及饮食性胃炎前者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最常见,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氯化钾、铁剂及酒精也可引起。过冷、过热饮食,浓茶、咖啡、辣椒等刺激性调味品及难以消化的粗糙食物也可引起急性胃炎。
(2)应激性胃炎严重感染(败血症等)、休克、颅内损伤、严重烧伤、呼吸衰竭和其他危重疾病所致的应激反应。
(3)腐蚀性胃炎误服毒性物质和腐蚀剂。
(4)感染性胃炎摄入由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
(5)蛋白过敏性胃炎食物过敏也可引起。
(6)其他如胃内异物;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和各种因素所致的变态反应等均能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
2.慢性胃炎
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幽门螺杆菌近年已证实幽门螺杆菌的胃内感染为主要病因。
(2)十二指肠液反流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时,使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增加。十二指肠液中含有胆汁、肠液和胰液,能破坏胃黏膜的正常屏障作用,使慢性胃炎持续存在。
(3)细菌和病毒感染患急性胃炎后一部分患儿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发展成慢性胃炎;某些患儿鼻窦、口腔等处有感染病灶,吞入其细菌和毒素即引起胃黏膜炎症。
(4)化学性药物小儿时期经常感冒和发热,反复使用非甾体类药物,使胃黏膜内源性物质前列腺素减少,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而致胃黏膜损伤。
(5)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食物粗糙、过冷、过热、过酸、过辣、过咸或经常暴饮暴食、饮浓茶、咖啡、饮食无规律等,均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食物中缺乏蛋白质、B族维生素也使慢性胃炎的易患性增加。
(6)腹部受凉是儿童胃炎的最常见原因,尤其是在换季时,如果照顾不周,往往引起胃肠型感冒,常见表现就是腹痛腹泻,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病情迁延,就会导致慢性胃炎。
(7)精神神经因素持续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心理因素导致的胃炎在幼儿园和小学孩子中最常见,几乎每天早上发病,休息时症状轻,在临近考试时症状加重。
(8)多种慢性病影响如慢性肾炎、尿毒症、重症糖尿病、肝胆系统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9)其他因素如X线照射、胃内容物滞留、遗传、免疫、营养等因素均与发病有关。
1.急性胃炎
多急性起病,大都有比较明显的致病因素。常有上腹疼痛、恶心、嗳气、呕吐和食欲减退等,其临床表现常轻重不等。由药物和应激因素引起的胃炎,常仅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一般为少量,呈间歇性,可自止,但也可发生大出血。可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细菌感染者伴全身中毒症状或伴急性肠炎。
2.慢性胃炎
小儿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且年龄越小,症状愈不典型。绝大多数表现为反复发作上腹部或脐周疼痛,部分患儿部位不固定,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轻者为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为剧烈绞痛,往往伴有呕吐。其他症状包括进食后上腹饱胀、恶心、厌食伴反酸、暖气等,呕血、黑便少见。常因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引起症状或使症状加重。出血也是其症状之一,尤其合并糜烂,可以反复小量出血,亦可为大出血。小婴儿还可表现为慢性腹泻和营养不良。检查时上腹部可有压痛,亦可无明显体征,少数患儿有消瘦、贫血。
1.急性胃炎
辅助检查:胃镜检查可确诊。胃电图或B超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2.慢性胃炎
(1)胃镜检查可直接对胃黏膜进行观察,并能同时取活体标本进行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此法安全可靠,诊断率高,为确诊慢性胃炎的首选方法。
(2)实验室检查
1)胃酸测定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甚至缺酸。
2)胃蛋白酶原其分泌量与胃酸一致。
3)内因子检查内因子含量有利于萎缩性胃炎和恶性贫血的诊断。
4)胃泌素各家测得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并不一致,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5)幽门螺杆菌检测对慢性胃炎患儿均应进行Hp检查,一是明确病因,二可指导治疗。目前诊断Hp感染的方法很多,包括胃黏膜组织染色和培养,尿素酶试验、血清学抗HpIgG、IgM抗体、PCR法检测Hp-DNA、13C呼气试验等。
(3)X线钡餐检查难有阳性发现。气钡双重造影可提高诊断率。
(4)胃超声检查、胃电图检查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1.急性胃炎
(1)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停用刺激胃黏膜的食物和药物;卧床休息,进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腹痛、呕吐重者暂禁食;有脱水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有严重出血时应按上消化道出血处理。
(2)药物治疗黏膜保护剂;出血严重者可给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出血者可予止血剂;有失血性贫血者输血,防治休克;细菌感染者应用抗生素;腹痛严重者可予止痛、镇静;呕吐剧烈者输液止吐。
(3)误服毒性物质或腐蚀剂者洗胃;立即饮蛋清或牛乳。
2.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在于改善和消除临床症状,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合并Hp感染者应予以抗Hp治疗。
(1)一般治疗饮食规律,定时适当,食物宜软易消化,避免过硬、过冷、过酸、粗糙的食物和酒类以及含咖啡因的饮料;改变睡前进食的习惯;避免精神紧张;尽量不用或少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
(2)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3)药物治疗抗酸药;解痉药;胃肠动力药;黏膜保护剂;中药。H2受体拮抗剂用于腹痛明显及有上消化道出血者,治疗2周。不作为常规用药。
(4)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应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需坚持大剂量、足疗程、联合用药。药物治疗时间视病情重而定。
早期去除各种诱发或加重胃炎的原因,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疲劳,减少压力,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加强锻炼。改善不良饮食习惯,定时定量,少食辛辣刺激的食品,注意营养搭配。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积极治疗口腔、鼻咽部慢性感染灶,少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就幽门螺杆菌而言,从调查情况看出人与人是主要传播途径,并且人与人的接触是主要的传播方式,若父母感染了螺旋杆菌,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他家庭高得多。为了防止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家庭中最好实行分食制,大人不可口对口喂哺小孩,要坚持口腔清洁卫生,勤刷牙,清除藏在牙垢中的幽门螺杆菌。加强疾病意识,早期诊治,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常见方法:几种抗菌素联合应用如铋剂+抗菌素,羟苄青霉素+灭滴灵,羟苄青霉素+克拉仙类,抗酸药物+抗菌素。疗程一般2-3周,多数病人幽门螺杆菌可以转阴,并且胃炎的症状改善。
取白萝卜500克,蜂蜜150克。将萝卜切丁,放于沸水中煮熟捞出,晾晒半日,再放锅内加入蜂蜜和适量的水用小火煮沸,冷却后装瓶,每日服3汤匙。适用于胃部胀痛、反酸、嗳气的患儿。
取牛奶220毫升,蜂蜜30克,鹌鹑蛋1只。将牛奶煮沸,打入鹌鹑蛋,再煮数分钟后加入蜂蜜即成。每日早晨服用。适用于胃痛、口渴、食欲减退、便秘的患儿。
取饴糖20克,豆浆250毫升。将饴糖放入豆浆中,搅匀,煮沸后空腹饮用。适用于胃部隐痛、手足不温、怕冷的患儿。
取莲子、糯米、米仁各50克,红糖15克。先将莲子用开水泡胀,剥皮去蕊,再放入锅中用水煮30分钟,然后加入粳米和薏苡仁煮沸,小火炖至熟烂,放红糖即可食用。适用于上腹疼痛、消瘦、食欲不佳、舌苔腻的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