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家长该如何教育、引导孩子与人交往?

2014-12-22 09:40:58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早教 儿童教育 家庭教育 家庭育儿

没有朋友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再好也是孤独的“舞者”。如今竞争无处不在,从小就让孩子有个好人缘,不仅能促使孩子健康地成长,而且还会提升孩子在未来的竞争力。换言之,培养孩子的好人缘,就是培养孩子的未来,就是培养孩子走向成功的人生。

据报道,一个学习非常优秀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在春游途中迷路后,竟然不敢向别人询问该如何寻找同伴,也不敢独自回家,直到6个小时的等待后,才被警察送回家中。在大学毕业生中,也有部分被单位相中却不敢去参加面试的人,这种“怕见婆婆”的现象,或许就是家长们在早期教育中对孩子忽视“社交”培养的结果。

典型案例

陈黎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他性格内向,没有什么朋友,平时常常一个人郁郁寡欢。看着别的同学三五成群热闹非凡,他就会想起父母说的话:“在学校光凑在一起疯玩有什么用?考上重点高中才是真本事。”

所以,在这所寄宿制初中,陈黎一门心思地投入到学习中,从来不过问其他人的事情。陈黎的努力没有白费,初一期末考试,他考了全班第一名。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陈黎心里当然美滋滋的,但却没有一个同学过来祝贺他,甚至连一个羡慕的眼神也没有,这让陈黎心里很不是滋味。

晚上,在宿舍里,陈黎下铺的同学拍着他的肩膀开玩笑道:“小样儿,考了第一名也不请客啊?”陈黎本来就讨厌别人动手动脚,又听同学叫自己“小样儿”,更是来气:“你才小样呢,有本事你也考第一名!”陈黎的一句话,让下铺同学一时哑然。从那以后,寝室的同学都像避瘟神一样远离陈黎,有的同学还故意当着陈黎的面“窃窃私语”:“人家是高才生,咱们和他不是一个档次的。”

一段时间后,陈黎才得知“小样儿”这个词并非贬义,只是同学的玩笑话。但为了面子,陈黎没有向下铺同学道歉。由于性格上的原因,陈黎给自己筑起了一堵墙,同学们离他越来越远了,他连心里话都不知道跟谁说,干啥都是形单影只。虽然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但是他却很少感到过快乐。

心灵导航

与人交往,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交往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一个人的个性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逐步形成的。人们兴趣的培养、情绪和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交往。正是交往,才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学习各种知识并获得社会经验的机会。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和掌握道德行为规范、社会价值观念,学会认识别人和评价自己,渐渐地形成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意识倾向、心理特点和个性品质。交往有助于激发和扩大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兴趣越广泛,他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才能就越全面,眼界就越开阔,学习就越轻松。

学生时代的友谊是最可贵的,它会让孩子铭记一生。即使孩子没有结交知心朋友,但起码也要与大家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他的学习和生活才会充满乐趣。

每个孩子都想建立好人缘,这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求。当孩子看到小伙伴们跟别人玩而不跟自己玩时,他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失落之中。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用良好的品德、宽广的胸怀和真诚的为人去换取好人缘,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快乐地成长。

从沙箱游戏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孩子交往的有益启示。

沙箱游戏是指在陪伴者的陪伴和引导下,游戏者从玩具架上选择玩具,放进盛有沙子的箱子里创造作品的一种心理游戏。

通过比较儿童在沙箱游戏中的表现及同伴的反应,得出了非常有趣的结论:试图很快加入公共活动并迅速到达沙箱正中心的儿童,会遇到其他儿童的阻挡,并因此发生冲突;总是待在沙箱边缘地带的儿童,无人问津无人关注;获得成功的儿童,开始时处于集体边缘,他们自发模仿其他孩子的行为,然后逐渐推至中心。这样,他们会一步步到达中心,且自我感觉良好。

由此可见,为了融入集体活动,儿童首先需要审慎行事,熟悉并适应周边环境;其次需要有足够的坚持和毅力,能够克服出现的各种困难。同时,为了自己被别人接纳,还需要掌握真正的交友技巧。譬如说,学会解决各种潜在冲突。孩子们不喜欢那些总批评和嘲笑他人的小伙伴,但是一味友善未必能换来别人的友善。一些儿童需要表现得更加开朗,而另一些则需要适当克制,因为吹毛求疵、过于挑剔也会招人嫌弃。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