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父母过度说教,亲子沟通无效

2014-11-17 09:29:30 出处:乖乖网 标签: 亲子教育 亲子沟通

   在生活中,不少父母喜欢对孩子谆谆教诲,其表现方式就是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说教”——借“说”达到“教”之目的。但是不知从何时起,“说教”一词成了贬义词,滑向了过度教育一边。讲大道理,不停地唠叨,试图说服孩子,不仅影响了沟通效果,甚至还起到了反作用。以下是两种过度说教的角色,我们不妨来看看——

A:说服者角色

基本特征:讲道理。

操作方式:长篇大论。

说教理由:道理是正确的,你必须听。

孩子为什么反感家长讲道理?因为你讲的道理是“大道理”。什么是大道理?大道理就是人尽皆知、绝对正确的道理。这些话太“对”了,“对”得无可辩驳,却是正确的废话,让人听着累,恨不得捂上你的嘴。

1.jpg

大道理就是说不到点子上的大原则、大方向,因为说不到点子上,所以,听道理的人就不知道你的道理在哪儿。

大道理就是光说不做——光说孩子,自己没有做出榜样。光言教,不身教。你自己都不愿意去做,却要求孩子去做,当然,只能产生大道理的效果了。

“大道理”的别名是什么?是“没用”“不实际”“不耐烦听”“空洞”“枯燥”“无的放矢”等。

孩子诉苦

上小学六年级的琪畅,因为期末考试数学考了20多分,语文考了30多分,成为年级倒数第一而被父母从晚上6点一直教训到次日凌晨1点。琪畅说:“那次考试过后,爸爸来开家长会,我就在操场上转圈,内心很恐惧,忐忑不安。爸爸从教室里出来黑着脸向我吼道:‘回家再说!’晚饭后,火山终于爆发了!他一个劲儿地说我成绩差,说家长会上老师当众责问他,让他的脸都丢尽了。他问我咋那么笨,骂我学习不认真,问我一天到晚到底在干啥……”两个小时过去了,爸爸长篇大论地给琪畅讲大道理。琪畅终于听不下去了,开始反驳:“你一天到晚忙工作,从来不管我,平时我考差了你不说,现在开家长会丢了面子才说!”

爸爸见自己口水都说干了,儿子不仅没有听进去,反而追究起自己的责任来,又劈头盖脸地说起来,说来说去还是那些大道理,什么“我都是为你好,我不工作不赚钱,谁养活你,你读啥子书”之类的话。琪畅听了很多遍之后,已经懒得反驳了,就那么坐着,勾着头听。晚上10点妈妈回来了,爸爸终于歇了口气,换妈妈来继续教育。妈妈照例说了爸爸刚才说过的那些话,爸爸时不时插话进来补充一番。就这样,琪畅一晚上遭遇两重“轰炸”……待训斥结束,一看墙上的钟表,已经次日凌晨1点了。

琪畅说,爸爸妈妈工作忙,平时没时间管他,对他比较放任。而他因为没有家长管束,也变得比较贪玩。孩子哪能不犯错误呢?爸爸见他犯点小错,总是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我都晓得了,他还不停地说,一说就是半小时、一小时。我的脑子里经常有爸爸妈妈不停教训我的场景、声音,让人烦躁得很,他们越是说得起劲,我越是不想听!”琪畅说。

点评:这类父母与其说是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爸爸看孩子考得不好,害得他在学校开家长会丢脸,心情糟糕可以理解,但是,孩子的心情又会好到哪里去呢?父母在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失望、不满时,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父母对孩子的感受视而不见,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为对的道理上,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以为反复地强调、说服,就能让孩子明白其良苦用心,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道理孩子都懂,但对孩子没有实际的帮助。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针对这次孩子的考试成绩,先接纳现状,理解孩子的心情,再找考砸了的根源,分析问题所在,找到切实可行的具体解决办法。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