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的快乐哲学
微笑仅是表现在行动上的一种情绪调节,真正要让自己笑起来,必须是来自内在的状态,并在较长时期形成一种稳定的处事风格和人生哲学。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是特别善于调节情绪的典范,他调节情绪的方法就是两个字“喜喜”,意思是只记住有趣的事,不去回忆那些苦事,也不去无端发愁。正是这种“喜喜”哲学,让他不自怨自艾、不自寻烦恼,心灵安静地度过了“文革”那段最艰难的岁月,最终迎来了欢欢喜喜的快乐人生。
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快乐哲学则是“常想一二”。林清玄认为决定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如意或不如意,并不决定于人生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所谓“一二”“八九”,就是指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占了生命的绝大部分,因此活着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快乐、欣慰的事,如果我们要过快乐的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的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为八九成不如意之事而纠结了。
无论于光远的“喜喜哲学”,还是林清玄的“常想一二”哲学,都是管理情绪、使人生幸福的法宝。有了这样的“哲学”指导,不管人生呈给他们什么样的磨难,他们都能随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乐观、坦然地去面对。
我们每一个人,是否也有自己独创的快乐哲学呢?是否也能教给孩子一些让自己快乐的哲学呢?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就是这么一种乐观看待问题的态度。这种态度与一个人的学历、财富无关,而与他从小培养起来的思维方式有关,当我们从小培养起孩子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时,他自然能平衡、化解很多事情,保持愉快的心情,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同时也能看开、看淡很多事情,保持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如果他还有一点更高的追求,那么还可以用自己这种乐观、积极去影响更多的人,创造更多价值。
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管理,我们有责任用更成熟、理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关注孩子的感受。因为我们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
当然,每位父母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哲学、幸福哲学,不管是哪一种,希望它们都能成为指引孩子到达幸福彼岸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