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德庸《绝对小孩》中我们看到小孩幸福生活的定义:所有的大人都变成小孩子,和孩子一起玩;所有的玩具都变成活的,和孩子一起玩;所有的食物都变成甜的,孩子一起吃……现实生活中,小孩子会用乐观的眼光看待大人,而大人用悲观的眼光看待小孩。大人总是担心“你这么慢,怎么办呀!”“你总是写不好这个字,以后怎么能学习得好呢?”“你总是不能整理好自己的桌子,这样丢三落四如何是好呢?”大人用尽方法想把小孩拉到他们的世界里,小孩却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因为埋怨、催促、担忧,大人总是生活在焦虑的、名利的、竞争的成人世界中,小孩总是生活在自己快乐的、单纯的、懵懂的童年世界中,沟通和引导就显得如此苍白和无奈。
当翻开爸爸或者妈妈童年的相册,当听到老师在课堂上无意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孩子就会特别开心,原来大人们也有“小时候”,他们也有顽皮的模样,他们也会有我们一样的想法,彼此的心拉近了。
在假期推荐书目中,我们让孩子、父母、教师共读一套丛书——“我们小时候”,汇集了王安忆的《放大的时间》、苏童的《自行车之歌》、迟子建的《会唱歌的火炉》、张梅溪的《林中小屋》、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周国平的《侯家路》……这套丛书是不同时期的作家回忆“小时候”,正如编者在序言中所讲,少年读了这套书可以对父辈说:“我知道,你们小时候……”父母们翻看这套书则可以重温自己的童年,唤醒记忆深处残存的儿时梦想。
听读,感受“小时候”无穷乐趣
阅读是一种对话,是书中的儿童、生活中的儿童,还有长大的儿童三者之间的多维对话。共读一套丛书,让父母、老师有了重返童年的契机,重温童年的乐趣,不必戴着面具掩饰,将自己还原为“赤子童心”。
一个班、一家人、一个微型阅读社团,我们不仅可以静静地独立阅读,也可以专注地听一位老师或一个伙伴朗读,阅读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共读一本书,会带来许多惊喜。独立阅读是在沉思、静默中获得一种自我的愉悦和享受,伙伴阅读,师生共读,亲子读书,这将形成一种阅读群体,有共同关注的话题,有共同喜欢的文字,有共同探索的审美意趣。
当我给孩子们读《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一书中的《汤圆》时,孩子们被毕飞宇生动诙谐的文字迷住了,乡下特有的风俗,哪家做了好吃的,关起门来独吞是一件十分不得体的事情。所以乡下人永远都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肉”,他们只会做“青菜烧肉”“萝卜烧肉”“芋头烧肉”,满满的一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送。
孩子们听了眼睛都直发光。接着,我又饶有兴趣地讲述了自己儿时的故事——送水饺,因为在乡下包一次水饺不容易,所以总是从桥东送到桥西,再从桥西送到桥东,一路捧着,一路闻着,耐不住诱惑,偷偷捏两个饺子,先下肚解解馋。
在听读中,师生沉浸在一个有趣的故事中,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那喷香的“好吃的”,在鼻翼间流转。“小时候”的故事因为散发着童年的气息,总是让人忍俊不禁,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老师原来也是一个“偷吃”的孩子,这样的同感,这样的知心,一堆道理无法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