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妈妈们爱的表现,究竟是爱还是控制?

2016-10-03 20:51:17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家庭教育 家庭育儿

在近些年的心理咨询中,像S先生这样的来访者越来越多,这有我们社会的因素,70后、80后、90后、00后,这几代人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一个孩子往往承载了一个家庭的所有期望,这样的生命变得非常沉重。

当我们给出的爱中带着期待、要求、条件,孩子感受到的往往是控制。当我们还是小孩子,带着先天的倾向性而来,全然依赖着父母,父母对我们的态度影响着我们的生存。所以在生命的很早期,如果我们的主要抚养者不能够及时地适应我们的需要,我们就会被迫去适应他们的需要,也许是喂奶的时间,也许是睡觉的时间,也许是该穿哪件衣服,也许是买哪个玩具......如果孩子是完全顺从的,孩子将失去属于自己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所以每当有家长来咨询,说自己的孩子如此不听话,与家长之间充满了对抗的时候,我总是暗暗地松口气,这样的孩子还是相对健康的。因为他们最原始的成为自己的愿望、属于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还在发挥着作用。

但是孩子与养育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出了问题,而孩子是无法直接表达“妈妈我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这样的话语的,他们只能用各种行为来表达自己。比如他们会在餐桌上拒绝吃饭,他们会拖延着不肯刷牙,他们会打人,他们会毁坏物品,他们会乱发脾气......这一切,都是他们在向环境进行抗议与呼救:请看到我,请给我回应。

要爱?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要控制?将意愿与期待加诸到孩子身上

经常有家长会问,可是孩子以后是要进入学校和社会的,我们应如何教育他们去适应规则?似乎不能毫无引导。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是否已经用心地观察、发现我们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如何体验、如何感受的?我们是否接受其本来的样子?我们是否能尊重其内在的节奏?孩子只有确认了自己的真实样子是被接受、允许和喜爱的,才有可能真实地感知自己、表达自己,才有可能在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现实之间去进行妥协和让步,而不是毫不顾及自己感受地顺从。

而能够和自己真实的感受、体验、愿望、想法做链接的能力,则来自于生命很早期,主要抚养者是否能够对孩子这些真实的呈现给予注意、接纳和回应。我们会看到,很多母亲和小宝宝会有互相对视的时候,母亲认真地凝望孩子,随着孩子的表情用自己的表情给出回应,比如孩子好奇地看着母亲,母亲温和地回望孩子,孩子微笑,母亲也微笑......这样的互动,孩子有一种自己真实的感受被看见、被理解、被允许的感觉。而如果孩子望向母亲,母亲却并没有看孩子,或者表面似乎在看孩子,其实却在思考别的问题,孩子会敏感地觉察到自己不被看见,这个时候他会观察母亲的表情,根据母亲的表情来调整自己的表情,这就是他与自己真实体验和情感失联的最开始。在后续的养育过程中,当主要养育者越来越多地忽视孩子的意愿,更多地将自己的意愿与期待加诸孩子身上时,爱变成了控制。

而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许是顺从的,也许会反抗,也许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去养育自己的子女,用这样的方式来要求父母,他们只能用控制与亲密的人相联系。

为人父母之时,正是我们与自己内在的孩子相遇之时,我们有机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内观到自己曾经如何被爱着或被控制着,自己是如何与自己真实的感受联系着或分离着,然后我们可以做出选择——我们是要爱着还是要控制着?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