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并不是泛泛地夸奖,她还推荐小秧去参加学区举办的〝小小艺术家〞展示会。而且小秧的艺术课作品也总是被放在走廊里展览。
但是,同样是颁奖,在中文学校里的情形就截然不同了。负责发奖品的老师和带孩子们领奖的老师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当获得二等奖的小秧拿着奖状下台去领奖品时,发奖品的老师盘问她:〝你错了几个成语?〞孩子当时就懵了,因为卷子没有发回来,她就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不料,那老师还继续追问到底错几个?看着不知所措的孩子,那位老师就说:〝那不行,我不能把奖品发给你。〞
当小秧嚎啕大哭找妈妈诉说后,妈妈带着孩子去找她的中文班主任老师。这位班主任听完情况说明后,马上非常亲热地说:〝傻孩子!二等奖就是错了一个成语嘛!你为什么不知道呢?〞
等班主任带着家长、孩子一起再去找颁奖的老师时,那老师很不在乎地说:〝你这孩子也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都不清楚。〞
小秧的妈妈在文章中指出,在美国人的学校里,小秧无论出了什么问题,犯了什么错,也从来没有哪个美国老师质问她:〝你怎么就不知道?你怎么就不会?〞她认为,问题就出在中国老师的思维方式上。中国式教育要求儿童〝可以愉快地接受各种有可能的羞辱〞,而且最好是〝大人希望你怎样就怎样〞,大人对孩子却不需要体贴。正是这种单一标准下的羞辱,造成了孩子身上出现许多问题。
按照华人教师的思维方式,如果孩子敏感,他们往往会说〝你为什么那么介意?小孩子想那么多干嘛〞?孩子胆小,他们会觉得你不会争不会抢,活该得不到资源,他们会说〝你为什么不变得大胆一点〞?孩子好动,不能一动不动地坐满45分钟,老师就有权羞辱孩子,他们会说〝别人怎么就都能坐着〞?
于是,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对冲下,小秧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她在英语世界里大方自信,而在中文环境下就又变回胆怯的样子。
孩子的母亲为此在文章中呼吁:〝羞辱不会让孩子进步,只会让孩子压抑自己。有时候因为孩子压抑了自己,给了你一种孩子在进步的错觉,这是假象,因为压抑从来都不是一种幸福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