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中国式“溺爱”,究竟谁是罪魁祸首?

2014-07-02 21:58:55 出处:乖乖网 标签:

    “被溺爱”的孩子未来不容乐观

    然而,事情真得像小帅父母认为的那样,等孩子长大就没事了吗?远远没有这么简单。看看小丹的故事便能明白。当小丹的妈妈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时候,咨询师一眼就看到了她脸上青紫的伤痕。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制造这些伤痕的不是别人,正是她13岁的儿子小丹。

    小丹也是一个在妈妈的放纵和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小丹的爸爸做警务工作,由于工作原因,与妈妈两地分居。妈妈是一家公司的会计,一直以来,与爸爸感情比较平淡。有了小丹后,妈妈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小丹身上,对儿子有求必应。即便小丹犯了错误,妈妈从来都是袒护的态度。小丹的爸爸脾气暴躁,所以,妈妈对爸爸也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在妈妈极度呵护中长大的小丹也是个十足的小霸王,他在家里呼风唤雨,一旦妈妈不能满足她的要求,她就采取各种手段。小的时候,大哭大闹,现在长大了,有力气了,竟然动手打了妈妈。

    小丹对妈妈专横跋扈,可是,内心却极为自卑脆弱。在学校里,同学们都远离他,老师也几乎把他列入黑名单,学习成绩更是一塌糊涂。小丹每次与妈妈无理取闹,气得妈妈离开家后,他却完全不能照顾自己的生活,只得巧言将妈妈劝回家,如此往复。

    在一味地放纵和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如果父母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长大后,孩子不可能越来越好,而是会遇到种种适应障碍。小帅的父母虽然表面上是无所谓的态度,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也有很多的焦虑与担忧。

    小帅在幼儿园里没有朋友,他开始变得敏感,有时候还会故意做一些举动吸引别人的注意,而他的这些行为只能使小伙伴们更加远离他,他上课注意力明显不集中,别的小朋友能够完成的任务,小帅却难以完成。

    “真爱”是合理的给与合理的不给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经过意志抉择,并且对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是真爱。虽然溺爱也能帮助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但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派克认为,这些“更多的东西”就是: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

    经典问答:

    记者:在放纵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上会有哪些特点?

    王东华:一般来讲,在放纵型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第一是依赖。他们在心理上难以“断乳”。需要在亲密关系中被无条件地关注才能确立自己的价值。小时候会过分依赖父母,成年以后会依赖配偶或子女。第二是自卑。这样的人难以融入集体生活,通常会被人排斥,因此无法真正建立起稳固的价值感及自信心。第三是自我中心。“我想要……”“我需要……”这是他们惯常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记者:孩子如何打破天然的自恋?

    这个探索过程主要从2岁开始,他们需要认识社会,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孩子没走入社会之中时,父母和亲人就代表了社会。做父母的一味溺爱孩子,放纵孩子的一切欲望、要求,就是告诉孩子他的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社会都该满足的,他的自恋是对的。长此以往,孩子的天然自恋就没有遭遇真正挫折,心中有了这个自我中心的定式便难以走出。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