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让孩子铭记一生的5个时刻

2016-06-21 15:06:17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家庭教育

记得有一次,妈妈正在批改学生的卷子,我在一旁扯着妈妈的袖子要求她陪我玩儿。妈妈和我商量说,能不能等她工作完再陪我,我不依不饶,甚至打滚哭闹,只觉得当下我最大,什么事情都要以我为先,不然就是不爱我。妈妈禁不住我的纠缠,终于答应陪我玩儿一会儿,之后还要忙工作。我忙点头答应,心里那个得意呀,妈妈还是爱我的。我发现,当我的需求得到满足后,黏人、霸道、哭叫的行为反而少了,对于妈妈要工作的理由也更容易接受。

现在想来,我身上很多好的品质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比如尊重他人、自信以及责任心等。陪伴对于孩子,不仅仅是当下的幸福快乐,还是能让其受益一生的礼物。

青青

我很骄傲我有个好爸爸,从小上兴趣班,爸爸总是陪着我上课,节节不落,就是这样教会我坚持。我想偷懒逃课,爸爸总是跟我讲道理,最后拉我去上课。现在我的多才多艺让我在小伙伴中很受欢迎,这多亏当年爸爸的陪伴和坚持。

专家有话说:

孩子很少有单独的记忆,总是在和他人的互动中去记录自己。所以父母的反应和互动好比是一面镜子,能折射出孩子对自身的记忆,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心理学家总结小孩子的记忆特点:不在眼前,即不在心中。所以,父母的陪伴能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看到的,这种被注视的感觉能强化孩子的存在感。相反,如果孩子总是不被父母看到或者感觉到,他的价值感和自信会被破坏,也会影响到他和别人的互动。

那长时间陪伴和高质量陪伴哪个更重要呢?我建议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首先,孩子不喜欢和工作、手机、社交等一切其他的形式分享父母的注意力,所以孩子希望父母能全心投入陪伴自己,并且从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中解读出父母喜欢和他在一起、他是有价值的等含义,从而形成肯定的自我意识。因此父母可以增加这样的亲子时间,然后帮助他们记录自己。如果父母必须让孩子等待的话,尽量不要伤害孩子的存在感。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他要等多久,然后可以一起做什么、做多长时间,并且给孩子一些合理的建议,比如,等待时他可以干什么,帮助他把等待变得有意义。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