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误将自己的需求当成孩子的需求时,不但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需求,也会因为孩子的“需求”不符合我们的期待而失望、愤怒……
与儿子久别重逢,我的期待落空了
参加一个连续5天的培训,从早晨7点出门,到下午5点回家。对我这个工作时间相对自由的妈妈来讲,是与两岁半儿子第一次经历的连续、长时间的分离。
从培训的前一天下午,我的情绪就有些低落,那是一种要与儿子长时间分别,混杂着愧疚、不舍、焦虑等多种成分的情绪。
第二天,历经一天的培训,回家的路上,脑子里浮现着见到儿子的各种想象:他正在玩玩具火车,一见到妈妈,就放下火车张开双臂跑过来,奶声奶气地喊着“妈妈,妈妈”;或者,我一坐到沙发上,他就趴到我身上,柔软的小胳膊环绕着我的胳膊,小脸颊贴着我的脸,任谁叫也不肯离开我的怀抱……
开门的瞬间,我的脸上绽放着微笑,那微笑是为我与儿子的久别重逢准备的。
“宝宝,妈妈回来了!”喊着话进屋,却不见儿子身影。我赶快去卧室,见到儿子正津津有味地听爸爸读绘本呢!见我进来,父子俩都只是抬头看看,然后又投入到他们的故事中。
至少他应该热情地喊声“妈妈”呀,都分开一天了,他应该想妈妈呀!
儿子依然沉浸在故事中。于是我离开卧室,去换衣服洗手,帮父母做饭,不知不觉,20多分钟过去了。当我再到客厅时,儿子已经在客厅中央搭火车轨道了。
我被非要证明什么的力量驱使着,走到儿子面前,蹲下去问:“宝宝,想妈妈没有啊?”
“蒸汽机车开走啦!”玩得正高兴的儿子回应我道。
“你想妈妈了没有啊?”我显然对这样的回应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