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恶果升级
校园暴力的恶果不言而喻,直接的后果就是致使学生受伤、受欺凌,甚至自杀、死亡,而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更是深远。
施暴者将面临少管所、法庭、监狱等机构的惩罚。良性的影响是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改过自新;但也可能加大他们对整个社会的仇恨,加剧其暴力情绪的滋长。
而受虐学生则身心都会受到极大伤害,变得愈加胆小、自卑、懦弱、多疑、敏感、仇恨,许多人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走出心理阴影。如果说,监狱是前者常见的归宿,那么心理咨询室则是后者经常出没的地方。他们有些已成人,甚至取得了外在的成功,但常常在人际关系中遇见很大的困难,如过分焦虑、无法相信别人、不能建立关系等,严重的还会患上被害妄想。并且,他们通常无法忘怀童年或青春期被嘲笑或被欺负的经历。
让孩子远离校园暴力
如何减少校园暴力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话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对于施暴者,应该怎样疏导和指引其走向健康正确的道路。
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针对校园暴力问题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相关教育部门会根据校园暴力与攻击性、青春期荷尔蒙高相关的特点,帮助孩子们找到合乎社会规则、被社会接受的方式鼓励孩子们释放荷尔蒙,比如竞技体育,像拳击即是被接受的最典型例子。而美国政府也曾在问题比较多的黑人社区为青少年大力推行篮球计划。
在家庭中,美国政府也通过各种法律手段努力减少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大家都知道,在美国,打孩子是犯法的,一旦父母被发现虐待孩子,社工便会介入,父母则有可能丧失孩子的监护权。
而在中国,我们也可以通过社会舆论引导、家庭教育等方式,让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得到正确地疏导和指引。教育局、教育机构可通过学校渠道加大力度宣传关于校园暴力的错误性和严重性,让学生们在意识上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对于家庭来说,无论你的孩子是施暴者还是受虐者,都要深刻反思家庭关系和亲子教育。通过对少管所孩子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暴力倾向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不和谐,甚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家庭暴力。若发现孩子有了一定程度的暴力倾向,家长要先反思,是否是自己用过于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在自信心上给了孩子过度的打压,让孩子从仇视家庭转向了仇视社会。那么,为了让孩子远离暴力,不成为新的施暴者,家长需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好夫妻关系,让孩子获得健康的家庭环境,受到和谐家庭氛围的感染,由此减少施暴者的滋生。
如果你的孩子是校园暴力事件中的受虐者,作为父母,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强健的体魄是抵御暴力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校园暴力的本质之一是人性中欺软怕硬的部分,挨欺负的孩子从外形上都比较瘦弱或肥胖,而一副强健的身体既能自我保护,又能让人望而却步。我经常建议家长,与其提早学知识性的东西,不如培养孩子强健的体魄,跆拳道、击剑、球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女孩子学一些用以防身也不错啊。不要以为只有暴力的孩子才有攻击性,那些被欺凌的孩子也有强烈的攻击性,只不过会转化为被动攻击、自我攻击,但一旦压抑的攻击性爆发,其结果更加骇人。例如在美国,特勤局和教育部在2002年调查发现,之前25年的37起校园枪击案中,有三分之二的攻击者都是遭遇过欺凌的受虐者。
很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不自信,而一个自卑的孩子,可能会是将来校园暴力潜在的受虐者。那么,家长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对孩子过于严厉,批评太多,要求听话,而太少给孩子接纳、鼓励、肯定和认可-孩子的自信最早都源于此。我经常看到一些家长一面迫切希望孩子自信,一面却不停地用语言或行为打击孩子。
被孤立的孩子总是容易被欺负。在孩子小的时候,如幼儿园,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能融入集体,能否交到朋友。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同龄的伙伴接触、玩耍;如果孩子交朋友有困难,要教给他人际交往的技巧,例如邀请、分享、帮助和求助等。
校园暴力其实一直都存在,作为家长,没有必要美化世界,也不要过度紧张渲染,只是让孩子多一些警醒和防范,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就像逃生训练一样,我们要告诉孩子学校里有可能会有一些欺负人的孩子和现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该跑,什么时候该要求对方道歉,什么时候自己要说“对不起”,情况严重时要报告老师、告之家长以及学会报警等等。
如果孩子已经遭受欺凌,家长要先评估严重性,然后根据结果做出不同的选择:父母安慰、学校老师干预、考虑是否转学或进行专业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