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越比较,越惶恐。而且,总是关注到别人的优点,更衬托自己孩子的不足,本身就是父母对自己的不公平。
怎么应对自己内心的恐慌,是身为父母最重要的功课。
当参加家长会,孩子成绩不如别人,不能为你“争气”时;当你跟同事、邻居谈论孩子,或带孩子看望亲友感到孩子比别人差,不能为你“争脸”时,父母有尴尬难受的体验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清晰的知道,这痛苦不是孩子带来的,是父母自己内心的期待受到冲击的结果,这些感受也是父母自己必须独自面对的考试。如果简单粗暴地把责任推给孩子,靠责备和抱怨让爹妈自己舒服,内心恢复平衡,就像爬山时把包袱都背在孩子的肩上,再加上几块石头一样。更何况,精神摧残比肉体折磨更让人痛苦。
在父母的比较中,孩子会茫然,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严重的,就像没有长出自己的骨骼,被他人评价拼接成的肉体。想象一棵树,没有自己的根,靠外面的支架托着才能站立,每个支架动一下,树就会摇晃。所以,不自信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很关注别人的意见,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容易内心动荡。
其实换一种角度,不自信的父母本身也是这么被塑成的,在挑剔的眼光下一代代复制。所以,父母必须经历自我教育,更努力地完善自己的内心。在每每不由自主想说“你看别人的孩子”的时候,闭紧嘴巴,深呼吸,最好先离开孩子,自己反省,平静自己的心绪,然后面对孩子的时候,努力寻找孩子为他自己已经做过的努力,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鼓励,然后再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是信任中含有期待。
事实上,在大多数父母眼中,孩子似乎天生就该是听话的,因而对他们的好行为总是视而不见,而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却格外注意,甚至反复提醒。可按照心理学的暗示效应,总重复不好的事情,一定程度就会被自动忽视,更会逆反。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不愿意被扎伤,有人反复扎你自然会反抗,冷漠或脸皮厚或暴躁都是正当防御的方式。
每个人都不需要像“别人”,也不喜欢和“别人”比。所以,喜欢抱怨孩子的爹妈背后一定有孩子抱怨父母的声音,区别只是一个喊出来,一个在心里嘀咕。其实,正是父母的焦虑恐慌让孩子塑不出自己的样貌。
如果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就忍着痛重新刻画自己,这是唯一的途径。要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努力改变会比任何言语更有用,更能激发孩子改变自己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