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外国人来中国,一定对一个叫“别人”的人感兴趣,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提到过他。尤其是中国的父母们,他们最爱对孩子说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听话,你怎么就这么闹?”“你怎么不跟别人家的孩子学学,成绩这么差!”……我就是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长大的小孩。不幸的是,如今我已为人父母,却仍有很多小孩还在经历和我一样的痛苦。
诚然,关注他人、从他人生活中获取经验,是非常正常和积极的人类生存方法。可是,不少父母运用此法却只完成了虐待自己的功效。原本是想刺激孩子发奋,可却事与愿违,让爹妈更焦虑,孩子也更低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对外的行为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总喜欢说“别人家孩子多好”的父母是自己不自信,害怕自己失败、内心惶恐。事实上,自己本身个性就脆弱的爹妈,想让孩子坚韧、独立,难度系数真是不小!
教育子女成人成才,父母负有强大的责任,这必然会给父母带来相应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一方面促进父母重视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如果压力过重,自己内心不够负荷,将可能导致家教失误。望子成龙成凤,绝不是错误,只是此龙凤应该是铸造在孩子的心中,让他们的自我精神强大。
不能想象鸡妈妈教育出飞翔的雄鹰。每一个人的人格特性、生活习惯很多都源自于父母早期的影响。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一个人是否对世界产生信任感,可能在他(她)吃奶的时候就决定了。在孩子嗷嗷待哺时,如果遇到的是一位慈爱而敏感的母亲,她能敏锐地感知到孩子的需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能出现在他身边,照顾他,他就会安心,减少焦虑。如果母亲情绪不稳,就容易感染孩子,他也容易变得情绪多变,尤其是警觉心强,总有不安全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