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呆的收获
儿子上幼儿园后,慢慢显露出语言上的天赋,口齿清新,表达顺畅,最令人惊喜的是,他爱讲故事,讲起来绘声绘色。我们都没教过他,他从哪儿学的?他6岁那年,一个周末的早上,我将他的书桌搬到阳台上,要他写“a、o、e”。半个小时后,我发现他正望着窗外发呆,而作业本上一字未动。
是不会写,还是偷懒?我很着急,正要批评他,儿子却兴致勃勃地说:“妈妈,我刚才在看小鸟比赛。”什么小鸟比赛?我的注意力也被转移了。儿子用手指着窗外:“对面楼顶上有两只小鸟,一只小鸟的头是白色,像雪花,另一只小鸟的脸是黑的,像抹了煤灰。它俩商量好了,要比赛,看谁跳得高。雪花小鸟训练了几下,就跳上了楼,它还回头看了看,看它到底是从哪儿跳上来的,好记住回家的路;煤灰鸟还在不断地蹦,它不肯认输……”
好一个妙趣横生的童话景象!这就是儿子半个小时不写作业、发呆的收获!原来,这个在我们看来“无所事事”的时间,正是他和世界联系最紧密的时刻。我突然想起,之前的那些年,儿子经常的“无语”“发呆”,那正是他在对世界做最细腻的解读。只是那个时候,他的语言能力有限,无法很好地表达出来。现在能表达了,讲出来的情景当然生动。因为,那是他用眼看到的、用心感受到的,而绝不是外人教他,他努力学来,刻苦背下来的。
自己感受到的童话,不比世界上最著名的童话更有趣吗?
他关注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一个小弟弟要买玩具,妈妈不肯买,他就躺在地上哭,一边哭一边从手指缝里看妈妈,妈妈走远了,立刻站起来跟上去。原来,玩具再好,还是没妈妈重要!哈哈哈!”
儿子每天都有故事讲。当然,他每天都会有些时间“无所事事”,就如姥姥“控诉”的那样,“趴在窗台上发呆”“到公园闲逛”。出门,是儿子最高兴的事。小的时候,他趴在车窗上看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可以一个小时不吭声;大一些,在候车厅、火车、商场里,他爱一个人闲逛,回来后会带回来堆故事。
在很多家长逼着孩子不停往前冲,让他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时,我们却纵容儿子“无所事事”,让他放空自己,与世界紧密相连,那是多么美妙又可遇不可求的事!
不过,他的“无所事事”经常会让人感觉抓不住主题。
好不容易弄到两张大型演出的票,他的眼睛却盯着演出场地周围的那些“小红帽”志愿者,看他们都在干些什么。
去看菊花展,他不看那千姿百态的菊花,而是数举着相机和拿手机拍照的人数。
他的漫无目的、主题分散,的确达不到一个“好学生”的要求。可是,在孩子的眼里,什么最有趣,什么才是主题?今天有趣的事,明天也许会又会觉得无趣,主题也会变换。
在无所事事的童年,儿子关注的才是最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