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如何做好孩子成才路上的“助手”?

2015-08-30 15:35:12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早教 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方法

“如果你考试得了双百,我就给你买毛绒玩具!”“假如你超过了小明,我就给你买iPhone6!”“考上某某大学,我们全家去香港迪士尼玩一趟!”家长的这些话伴随着孩子度过了学生时代,一次次的悬赏,换回的是什么?有可能是成绩与欢笑,有可能是失望与责备。但不管怎么样,家长们坚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果真这样吗?

如何做好孩子成才路上的“助手”?

行为主义,中国式奖励教育的源头 

早在20世纪20年代,华生就举起了行为主义的大旗。他们的核心观点是奖励的结果会产生好的行为,惩罚的结果会抑制坏的行为产生。行为主义后来演化成为社会学习理论,进而丰富了教育的内涵。中国的教师很快吸收了这方面的经验,并将其传承至今。在学校中,类似“小红花”“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这些奖项屡见不鲜。这种教育方式既可以选拔出优秀学生,又可以让普通学生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非常有利于学校管理。很多家长朋友们也有意效仿了教师的做法,只不过吸引儿童的“道具”改成了物质奖励。于是,也就有了我们文章开头讲的例子。 

20世纪50年代,一群更为严谨的心理学家发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诸多问题。比如,行为主义来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而巴老常年以动物为伴,做的都是动物实验。显然人和动物有着本质区别,所以行为主义的一些结论不能让人信服。更重要的是,每个个体的心理机制不同,当接收了同样的刺激后,会经不同的处理,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有一套完美的奖惩办法,班上还是会有调皮捣蛋的孩子。法律制定得再严明苛刻,依然会有违法乱纪的人出现。 

你家孩子有“奖品依赖症”吗? 

还谈亲子教育。重复奖励会使孩子患上一种“奖品依赖症”。主要症状表现为喜好奖品胜过考试或学习,喜欢向父母提要求、提条件,当父母拒绝后,立即失去学习兴趣。有很多家长问,我家孩子没有学习兴趣怎么办?我只能说,孩子喝饮料多了,就不爱喝白开水了。本来对学习有兴趣的孩子,在得到奖品后,也会发生“兴趣转移”。可以说,是父母在教育方法上出现了失误,怪不得孩子。 

有一次,我从一个小学门口经过。一个父亲呵斥着一个刚放学的孩子。“他奶奶的!你这小兔崽子给谁学呢?你他奶奶的给我学呢!是不是?”听完这段责备,我是先笑后悲。使用错误的教育方法,最严重的后果不是孩子没有得双百,而是他们从心底里不知道为谁而学习,学习有什么价值? 

记得有一次给全体教师做培训,下面有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我问他们的第一问题就是,大家有谁在第一节课时,首先讲了自己学科的用途?对学生的未来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下面鸦雀无声。我接着说,真正吸引孩子的,是他自己的未来,你要谈谈本学科对他的未来有什么作用,他一定会竖起耳朵认真听的。语文培养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学好语文的孩子可以成为一个有艺术气质的人;数学培养了一个人的理性思维,学好数学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头脑聪明的人;英语培养了一个人的另一门口才,学好它的人可以结识外国朋友,走遍世界各地。当这样介绍了学科之后,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对学习的美好憧憬。我将这称之为“愿景疗法”。在介绍学科过程中,还要介绍一些在本学科中耳熟能详的科学巨人,树立孩子心中真正的偶像。听完了我的这一席话,教师们都感到很有道理。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而学习就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天梯。 

其实,“奖品依赖症”还会影响到亲子关系。孩子由得不到奖品,而开始怀疑父母与自己的关系。他开始琢磨,父母是不是不想送给我礼物,而故意为难我呢?如果我想要个新的玩具,他们会不会有更高的要求呢?难道他们不爱我吗?…… 

无条件的爱 

罗杰斯提出了他的教育观点——“无条件的爱”。在他看来,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这样有助于形成儿童健全的人格,培养较强的安全感。我觉得罗杰斯真是太有才了!他提出了爱的本质——无条件。如果拿任何东西可以换取爱,那个爱就不是真爱了。人活在世上,首先爱的是自己,爱自己的生命,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名誉,然后生下孩子之后,往往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爱孩子的本质也是在爱自己。爱自己本身是没有错的,错的是我们爱的方法。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考试得双百?哪个孩子不希望孩子有出息?问题是靠悬赏的方法让孩子成才是行不通的,我们要换种方式。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