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让孩子理性对待输赢
家长自己要先摆正心态
家长自我反思,审视自己看待输赢的态度是否恰当,修正错误的得失观念。如果家长经常抱着这样一种观念:“我就一个孩子,他一定要强,做事情一定要赢,决不能输。”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即便你不说出口,孩子也会感受到你的想法,他会不自觉地要求自己也要变强,不能输。正是家长强化了输赢的重要性,才造成了孩子不能输的心理。所以家长首先自己要摆正心态,别给孩子压力。
通过讲道理让孩子学会面对输赢
孩子虽年龄小,不懂得辨证的道理,但家长还是可以循序渐进地向孩子渗透这方面的道理,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加以教育、引导。比如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谢军阿姨的故事”等,让幼儿逐渐明白输与赢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但输不见得就是坏事,关键是怎么看待它。
通过转移注意力安抚情绪
当孩子处在“输了”之后的负面情绪爆发中时,成人的劝解、说教不但徒劳无功,甚至还会适得其反。与其这样,不如转移他的注意力,带他做些他喜欢的活动,说点他感兴趣的事情,用舒缓的音乐安抚他等。
通过移情学会体验别人的情感
对于只能赢不能输的孩子,一味迁就绝不是好办法。当孩子赢了的时候,家长可以鼓励,但不要声张,更不要以物质奖励为条件趁机提出更高要求或目标,可采取暂时冷淡孩子的方法,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沮丧、不高兴的情绪。孩子问我们为什们不高兴时可趁机告诉他是因为自己输棋了,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孩子自我中心倾向。当孩子输了大发脾气时,暂时冷处理,等孩子情绪平复一些后引导他换位思考:“如果你赢了,我输了,我也像你一样大哭大闹的,你还愿意跟我一起玩吗?”
让孩子体验“输”的滋味
马克思曾说:“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独立意识、独立思考,有自我成长的权利。因此,家长的爱要适度,不把自己的过高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这对孩子来说不公平。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转换包办代替的“管家”角色,尽量多给孩子提供独立做事、亲身实践的机会,允许孩子犯错误,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这种爱,才更理性、更科学、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