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新玩具中孩子获得了什么?
现在,我们来看看新型的电子玩具和游戏机。
失去了主动性
让我们从最后一点开始,电子游戏的参与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实现主动性。大家知道,软件的制造者设计规则,控制游戏,孩子的反应空间很有限。显然,输赢都会出现,但这种输赢的关键不过是参与者的反应是否“够快”或够“正确”。强加的机械化框架下毫无创造的自由。对所有人来说,游戏要求的反应千篇一律,那是一种永无止境的重复。不幸的是,电子游戏不仅教会了人们“被动和顺从”,还造就了“依赖”。所以,发达国家才会出现各种治疗电子游戏成瘾的机构。
诱发了依赖感
机械化重复的游戏的另一个恶果——赢了也没有真正的满足感,也没有压力舒缓的效果。从心理学上看,强烈的“再试一次,再试一次”的渴望,其实就是一种依赖的感觉。
沦为危险的战斗和冒险
由此衍生出的游戏情境也越发贫乏,最终沦为危险的战斗和冒险。所以,这种玩具涉及人类心理学的什么基本倾向呢?一个缺乏爱和情感的空间,只有无穷无尽的攻击:你今天杀死了多少敌人,多少怪物,多少外星人?逃脱了多少致命的陷阱?迷宫中发现了多少宝藏(这种游戏表达了贪婪和占有)?另外,当孩子的玩具中毫无幻想的色彩,爱如何得以呈现呢?事实上,只有爱才能让幻想(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焕发生机。
专家解析
显然,机械的游戏中无法蕴含人性化的关系。了解孩子心灵世界的人都知道,孩子能和一切事物产生人性的、温暖柔软的关系。所以,他们才能爱上一只毛绒玩具,并演化出一段爱的关系。幻想世界中,孩子们为“没有生命”的玩具赋予生命。于是,他们第一次成为“爱的给予者”,而不是别人爱的对象。正因为毛绒玩具没有生命,才能接受孩子给予的全部幻想。相反,电子游戏则无法给予爱,它的机械程序让它沦为了“半生命体”:只能发散丰富的刺激,于是,孩子只能被迫“被动地”接受,但是,它却无法接受孩子对它的幻想,同时,它阻碍了孩子赋予它的一切情感。
过量的知觉刺激(闪光的屏幕,快速闪过的画面)不仅引发了孩子的被动,还将制造危险,最终,不仅孩子无法轻易脱离这种刺激体验,成年人也难逃一劫。每个人都沉浸其中,只在急迫时才停止游戏。多少人在地铁里玩游戏消磨时间?人们在所有不重要的场合玩游戏。缺少约束力的孩子们会怎样呢?能想象吗?说这是催眠一点也不夸张,当然,我不是说一种真正的技术层面的催眠。但电子游戏,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有催眠的效果。小婴儿是个例外,他们的神经系统还没有成熟,也更加柔软和脆弱。
另外,电子游戏并非恶毒地制造出来伤害人类,只是它们的功能造就了它们的特质。事实上,有些游戏也能训练(上学后)儿童的现实感,增加逻辑思维能力,于是,参与游戏的部分大脑(人格)也将成为人类发展中的核心大脑,在成人生活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市面上常见的电子游戏则没有这种功能,在重复机械的游戏场景中,只有大脑的神经末梢参与其中,用于训练反应速度等等,毫无建构人格的意义。而且全无情感和情绪的参与,让其具有了催眠的特点。
总的来说,孩子在传统的游戏中获得了幻想和玩具间的互动。这是一种真正的游戏,为玩具赋予生命,创造了一些同时属于孩子和玩具的事物,最终衍生了人类的成年关系。遗憾的是,游戏机中只有游戏关系:它既是现实(孩子手里的真实物品),也是幻想(有限的创造了本该孩子自己创造的幻想世界),它损坏了孩子的功能。
传统的玩具让孩子更人性,游戏机陪伴的孩子最终将成为机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