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如何训练孩子的创造力?

2015-08-06 16:56:17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方法

多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话一针见血指出思考是学习的助力。叔本华曾经说过“从事与精神、文化相关职业的人更容易获得快乐。”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主义的统治地位,也就在于他们认为人在获得信息之后,要经历转录、加工、存储、转出的过程。“转录”“存储”与“加工”是脑生理结构决定的,而“加工”恰恰就是我们所说的“想”这个环节。

如何训练孩子的创造力?

想或者说思考,可以让我们获得学习乐趣,促进我们的学习行为;可以让我们学有所备,为今后“学以致用”做好充分准备;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缺失,就像胡适先生说的“读书是为了读更多的书”;可以促进想象的产生。想象是创造力之母。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拥有傲人的创造力。如何让孩子多去想呢?

1 带孩子去体验各种活动,不必带有较强的功利性

比如在商场做一次沙画,玩一次滑雪,参观一次画展。有些家长容易把功利的想法掺杂在教育当中,这是急于求成的表现。想象力的形成很多是多次体验相结合的成果。

2 分享感受

家长可以适当做一些引导,这里的引导不是目的性的,而是知识牵引性的。带孩子去动物园时,当孩子看到了黑猩猩,你可以说,“宝贝,你看这和刚才我们看到什么动物比较像啊?”“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动物呢?”针对一个问题,要问得深入而生动,激发孩子深入而生动的思考。当儿童在想问题时具有一定的“黏性”时,想象力自然会轻松地迸发出来。“妈妈!我觉得猴子和黑猩猩是一家人!”

3 鼓励思考

很多年前,我们采用物质奖励,之后专家否定这种做法;又过了一段时间,专家认为应该提倡“精神奖励”,认为这对于儿童有更多的好处……在我看来,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奖励过多同样会出现依赖。学习本是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要鼓励呢?该鼓励的是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学习本身。除了努力之外,值得鼓励的美好的品行和思考——因为这对于儿童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4 支持表达

多想会带来烦恼,唯一的出路便是表达。很多家长鼓励孩子思考,却停止于此。殊不知想是创造力的分水岭,但并不代表已经具备了创造力,我们会在后面的“多做”中具体来讲。

多问

多看,多听是获取基本感知信息的环节,而看一个儿童的智力发育是否达到较高的水平,或者说思维是否达到较为理性的层面,还要看他“问”的水平。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计划,“问”让儿童离“成功”又进了一步。在“想”的基础上,“问”变得更加地具有个性化、具体化与指向性。如何指导孩子发问呢?

1 鼓励孩子在各种场合、各种地点发问

这让我想起了孙中山小时候读书的那个故事,老师只是要求孩子们背书,却根本不给孩子们讲。所有的孩子“看了”“听了”也“背了”,不能说没有获得一点收获,然而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庸才,而培养不出人才,因为他们拥有模仿力,而没有创造力。孙中山在不怕老师体罚的情况下,问了老师书中的意思,这可以验证孙中山不但是一个善于多看、多听、多想的人,而且是一个勇敢的人。后来孙中山这句话也成了名言,“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 对于提问的训练

记者这个职业,靠的就是“问”这项基本功。你如何以最轻松、最简洁、最生动的语言问出对方最真实、最充足的信息。我们应该在早教时期对儿童进行“问”的训练。比如面带微笑、表现亲和,提问要开放式,积极关注对方等。

3 为儿童增加提问的机会

在得知孩子对某方面感兴趣之后,要为孩子引荐这方面成功人士或有经验的人士。人们总会对信服的对象有更多的访问欲望,儿童也是如此。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