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劳拉·马卡姆:你是那种容易被孩子激怒的父母吗?

2015-07-30 16:54:48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家庭教育 家庭育儿

人物名片:劳拉·马卡姆博士(Dr.Laura Markham),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父母和孩子并重”理论的主要倡导者,美国颇具影响力的育儿网站AhaParenting.com创始人兼总编,著有《父母平和,孩子快乐》等书。

劳拉·马卡姆:你是那种容易被孩子激怒的父母吗?

心理标签:育儿的关键-最重要的规则是针对父母,而非针对孩子。父母首先要解决自身的问题,才能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

为人父母,都希望给孩子以启迪,成为心态平和的父母。然而,这一美好期盼进展得并不顺利。父母或纠结于自己的过去和创伤,或执着于自己的权威和愤怒,或深陷于自己的付出和奉献,哪怕孩子犯下的一个不起眼的错误,都会让父母发怒甚至失控,在面对孩子的愤怒时,也不能够泰然处之。

毋庸置疑,面对冲突和愤怒,父母都希望自己可以再耐心一点,再放松一点,多一点鼓励和支持。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问题来了:父母不平和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根源?父母又该如何调整,才能更加平和呢?带着这些疑问,2015年6月,本刊记者采访了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劳拉·马卡姆。劳拉说,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要正视并解决其自身的问题。

“爱的惩罚”:威胁、吼叫、殴打

劳拉说,在为家庭担任育儿指导工作时,她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父母的纠结和不平和,对孩子进行惩罚和训诫,让其吸取教训,即所谓“爱的惩罚”。

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吼叫。当孩子无法控制自己时,父母也很难在思想上与他们保持一致,常常会有说“不”的冲动。觉得孩子诉求不合理,“不,我现在没时间管你!”“不,别人都在看我们呢,你太让我丢脸了!”认为孩子表现不佳,“不,我到底哪儿做错了,你竟这样大发脾气?”“不,为什么你就不能乖一点儿,按我说的去做呢?”吼叫过后,父母又常常会感到懊悔,还不断给自己找理由:你看到他做了什么吗?除了吼,我还能怎么让他认真地听我讲话!就算我吼他也没关系,他会明白我是爱他的……

果真如此吗?劳拉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假设。假设你的丈夫或妻子非常愤怒,对你大吼大叫;再假设他的体形是你的3倍,站在你面前就像一座大山;继续假设你需要完全依赖他为你提供食物、住所和保护,除此之外,你别无依靠。然后,认真感受这些情感,并将它放大1000倍。当你对孩子大吼大叫时,他们的感受与你现在的感受是一样的。当然,如果孩子看起来并不畏惧父母的吼叫,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受伤,只是说明他见证了父母太多的愤怒,已经有了抗拒心理。父母的愤怒越多,孩子的抗拒心理就越强。乔治整天爱和小伙伴们腻在一起,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和妈妈进行任何分享。因为他从小就习惯了妈妈对他大吼大叫,他早已认定,在他和父母的相处中,吼叫会成为家常便饭,而他却无能为力,所以他的策略就是: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也有父母会表现得看似更加理性:告诉孩子后果。如果后果是自然结果,比如今天忘记吃午饭了,所以下午觉得很饿,效果会不错。但如果加入了父母人为创造的因素,更像是一种威胁,效果就另当别论了。汤姆忘了带午饭,要求妈妈给他送过去。可妈妈很生气:“我在工作,不会专门给你去送饭。我希望这件事给你一个教训,下次肯定就记住了。”虽然挨饿是一种“自然结果”,但妈妈的态度却让其变成了一种惩罚。此后,汤姆的确记住了带午饭,但他认为妈妈并不关心他,和妈妈在一起不是闭口不说就是乱顶嘴,让妈妈大为光火。

当然,最严重的惩罚还有殴打。劳拉告诉记者,在美国,大部分父母仍然采用体罚的教育方式,2007年的统计资料表明,85%的青少年承认曾被父母打过耳光或打过屁股。而很多父母却认为,对于难以管教的孩子,除了体罚别无选择。鲍勃常常以大欺小,屡教不改之后,父亲乔伊就动手打了他,他觉得如果再不严厉惩罚他,后果会不堪设想。但事实上,打人的后果或许更差。被父母殴打的小孩常常会承认这种教育方式的合理性,并渐渐认同这种行为。因为孩子不相信,爱自己的父母会故意伤害自己,所以,他认为自己应该原谅父母的行为。但是,这种压制痛苦记忆的做法,只会让他将来更可能打自己的孩子,循环往复。

无论是威胁、吼叫,还是殴打,父母认为这是出于爱,是为了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让他做得更好。然而,在辅导过众多家庭后,劳拉发现,惩罚更容易让孩子相信他是个坏孩子,因为他行为不端,惹父母愤怒。惩罚会阻止孩子承担责任,为了躲避惩罚,他会想尽办法推卸责任,并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是否还会被抓住并再次接受惩罚上,而不是关注自身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因为父母的强势介入,孩子会认为正确行为不再是他的义务,而是权威人物(父母)的义务,对方有责任塑造他。于是,孩子与父母的亲情受损,亲子冲突只会愈演愈烈。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