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一封妈妈来信:被孩子打的妈妈,我该怎么办?

2015-07-08 10:34:28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早教 家庭教育 家庭育儿

我的孩子快3岁了,最近发现他脾气越来越暴躁。比如,有一点不满意的地方,他就要哭闹、扔东西。之前,我总是蹲下来问他:“是不是因为……才生气的?”然后再告诉他,为什么有些事现在不能做或者为什么他想要的现在得不到等,从不因此而打他或骂他。但是,最近,我发现他的脾气越来越大,情绪来的时候,竟然会出其不意地打我。

一封妈妈来信:被孩子打的妈妈,我该怎么办?

比如有天,我发烧了,不能陪他玩,当我第二次拒绝他时,他突然就伸手打了我,我依然没有打他,而是蹲下来帮他做了情绪定义和疏导,并告诉他下次有这样的情绪该怎么办。但最近的一次,我真的不淡定了,那天他想吃很多糖果,当我第三次拒绝他的要求时,他突然就伸手打我,而且正好打在我的脸上。我半边的脸顿时麻木了,又羞又恼,孩子大约也觉得自己过分了,将小手藏在身后,后退了几步,紧张地看着我。我没有打他,只是捂着脸默默地走出去了,感到很伤心也很无助,不知为何和他反复说过生气时不能打人,可以打沙包,但他情绪起来的时候,依然会打我;另一方面,也开始怀疑,是不是因为从来没有打过他,也从没狠狠地骂过他,所以,他觉得我“好欺负”。

生气时打人,是孩子情绪反应的一种外在表现

对于第一次做父母的家长来说,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新问题,包括孩子的情绪问题。这位妈妈的处理方式,还是值得肯定的,可以看出,她很注重孩子的内在需求。

两三岁的孩子,思维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当他有什么需求的时候,就希望立马能实现,比如想和妈妈玩、想吃很多糖等。当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想发脾气,这是孩子在情绪发展过程中正常的表达方式。

孩子生气时,会有一些外在行为,比如扔东西、打人等。年幼的孩子,这些情绪表达行为带有很强的“偶发性”,即当他“伸手”之前,他并非指向伤害,只是想把内心的挫败感扔掉,小拳头会不由自主地打出去,这种行为对他来说跟把一个枕头扔出去是差不多的。这些偶发性的行为,往往会随着行为后引发的行为和态度而决定这样的行为是否会反复。通常我们的生气和烦恼都会引发行为的重复。来信中的那个孩子,打了妈妈后,他将小手藏在身后,还后退了几步,紧张地看着妈妈,可能是因为妈妈被引发的情绪让孩子害怕或紧张了(不对孩子发怒不表示孩子看不到妈妈身上的怒气)。

父母表达自己的生气不全是坏事

来信的妈妈很困惑,也很沮丧。但我们可以看出,她很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即便第三次孩子将她的脸打得发麻,她依然没有对孩子发怒,只是默默地走开了。她很注意避免自己在孩子面前暴露负性情绪。

其实,对于大多数缺少经验的父母来说,面对孩子生气的情绪,是很容易自己也生气的。自己有情绪,过分想要控制和压抑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孩子的感受力很好,纯粹的压抑和控制不让情绪表达出来实际上是很难的。如果妈妈表现生气,孩子至少会从中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会激怒别人的。所以,在和孩子磨合的最初阶段,自己的消极情绪表达出来也不用太内疚,只要注意要适度控制强度,别吓着孩子就好了。

父母和孩子一样,都是在失败中成长的。面对生气的孩子,如果你自身的“情绪管理失败”了(如忍不住生孩子气),至少让孩子知道了“自己刚才的行为让别人产生了不良的感受”。了解情绪体验,也是孩子应当学习和体验的。

不同情绪能力的父母让孩子的收获总说是不同的。一开始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妈妈的做法就特别“成熟”、特别温和,更容易孩子学到的是,生气了怎么做;而不是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情绪和感受。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