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对0-14岁儿童中毒进行数据统计。数据显示:86.4%的中毒发生在家中。中毒造成的中重度受伤比例为41.9%,仅次于溺水,在五大类伤害中位居第二。剩余四类伤害造成的中重度受伤比例分别为溺水77.6%、烧烫伤30.2%、机动车车祸27.8%、跌倒坠落20.8%。另外,有78.7%的中毒造成器官系统损伤,在五大类伤害中是器官系统损伤最高的伤害。
2007年-2012年4月,在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首都儿研所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开展的0-4岁儿童中毒病例收集和回顾性分析显示:在所有中毒病例中,药物中毒所占比例超过一半,原因多为儿童误服;急诊90%以上为儿童误服药品,重症病例70%左右为儿童误服药品。
避免儿童受伤害家长要做好这些对于儿童受药物伤害的原因,专家认为,首先是家长监督不力。“各种药物没放好,被孩子拿到了误服,从而发生危险。甚至有的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除草剂、农药等乱放,被儿童当做饮料喝了,这种情况也有。”专家说,药物误服有的会有生命危险。“大多数经抢救能脱离危险,但仍有个别的抢救不过来,很可惜。”建议家长首先要保管好各种药物,特别是危险性药物,要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其次是家长缺乏用药常识,存在用药误区。比如,宝宝出现便秘等上火症状,一些家长习惯性给宝宝使用泻药等刺激性药物,容易造成宝宝肠胃受损。这种情况下应给宝宝使用温和药物。“家长根据经验自主给孩子用药,一是可能不对症,二是剂量掌握不准,都容易造成危险。”专家说,要尽量避免这些危险因素。
第三个原因是药物的缺乏。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儿童药品市场存在品种少、规格少、剂型少等问题,在目前3000多种药物中,儿童药物大致有60种,九成以上药物没有儿童剂型;临床药物研究中,药品说明书及有关文献也缺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资料。
除第三点外,其他两点都是家长们完全能够弥补的。另外,为最大化保障孩子的用药安全,专家建议,你还可以:
1、及时向医生说明孩子用药及自身不良反应情况。父母对自己的宝宝最了解,所以用药前应向医生反映以下情况:就诊前是否曾自行用药。如用,须告之药名、剂量、服用次数及服药后的情况,药物过敏史、变态反应性疾病史、肝肾疾病史、遗传因素等。
2、辩证看待药物疗效。在目前儿童药物缺乏的情况下,滥用药物会产生极大地危害。因此,孩子用药前,父母有必要对药物的性能、适应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等做详细了解。父母应当明确:世上没有“万灵药”。不轻信广告,追求贵药、新药。
3、掌握正确的用药剂量,不将成人药物简单减量给孩子服用。父母需要做到:不自作主张地增加用药物次数和剂量,以及频繁更换医院,强迫医生更换药物等。不认为,加大药剂量就可以增加治疗的效果,即便孩子服用的是儿童药物。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通常,孩子疾病都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因此,除了严密观察外,父母应注意增强孩子身体抵抗力,给予必要的加强体质的治疗,配合良好的护理。
5、早预防、早治疗。妈妈要成为孩子的第二个医生,多了解孩子的生理特性,有针对性地对小孩易患的疾病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6、不随意地给孩子服用自己的药物。推荐使用儿童专用药物。婴幼儿脏器娇嫩,发育不完全,适合使用药性温和、刺激少、副作用小的药物。
7、家里所有的药物都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包括孩子自己的药。
8、不认为非处方药对孩子来说就是完全安全的。不给孩子重复用药。许多药物的成分是交叉的,应尽量只给孩子服用一种药物(有相同作用的)。
9、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描述出自己的症状,以便父母和医生能够得到准确的信息,为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10、别入误区。吃药看似简单,但因为其专业性,实际里头误区重重。
专家提示,避免误区,才能保障孩子安全用药。比如:不擅自用退热药和抗生素;孩子生病时不擅自给孩子吃补品;用维生素片替代蔬菜、水果;选药只选贵的、新的等等。
“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许多脏器(如心、肝、肾)、神经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所以,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孩子而言是巨大的。孩子的用药安全,不仅是儿科医生的职责,作为父母也应把好关。”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