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野玩耍是生物进化的需要
根据100年前的德国学者格鲁斯的“游戏期”理论,一些低等动物的本能行为生来就是成熟的,而人类的后代在能够独立求生之前,则有一个“不成熟期”。在这个漫长的不成熟期中,孩子们通过游戏来帮助自己适应。格鲁斯认为,“幼年时代是为游戏而生存的。动物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它们年幼的缘故,它们之所以有幼年期,是因为它们必须要游戏…鉴于未来的生活任务,它们必须这样做,才能用个人经验来补充与生俱来的不完善的机制。”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现在是文明社会,我们用语言和其他文明手段来解决问题,因此小孩子不必像小狮子学习捕猎那样“苦练”摸爬滚打撕咬抓扑。确实,我们主张文明竞争,但能够保留和培养一点点野性,也未必是坏事,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以文明方式竞争。
吉姆•法伦,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神经生物学教授,对“精神病态杀手”的大脑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他认为暴力是人类在自然进化过程中演化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是我们动物性的一部分,即使是现在,有法律和警察,但也仍然有人可能闯进你的家,威胁你和家人的安全,因此,一些保留的野性和“暴力能力”对延续个体生命其实是有意义的。
粗野玩耍是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据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的学者塞尔吉奥•佩里斯和维维安•佩里斯的研究,没有跟其他老鼠玩过的老鼠,成熟后搞不清楚社会等级,总是不断地去顶撞占统治地位的公鼠,给自己带来麻烦。他们发现打闹游戏刺激在大脑中负责社交区分和决策的领域里一种化学生长因子的产生。
每个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套自己的表达和符号系统。孩子要进入社会,跟他人融洽相处,了解我们的文化,就需要掌握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光是口头和书面语言,还有最基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在游戏中,孩子们彼此沟通,学习这些最基本的交流符号。粗野打闹游戏可以帮助孩子练习识别交际过程中对方的真实意图:
弟弟推哥哥一把,哥哥恼怒地回头,本来要发脾气,看见弟弟坏笑的表情,立刻领悟到弟弟是在逗他玩,于是哥哥放下手里的书,伸出舌头,做出一副妖怪的样子去追弟弟…
人类学家贝特森在他的游戏理论中指出,游戏中的许多动作,如果发生在实际生活中,会带来严重后果,但因为是在游戏中,所以就被轻而易举地原谅了。孩子在游戏中反复演练,犯错,最后学会如何跟其他人进行有意义的沟通的能力,而在成人后,得以适应社会。
在粗野玩耍中,孩子也学会游戏规则,学会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孩子在游戏中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他人的能力,知道多大的动作会弄痛自己,如何避免被弄痛。懂得同伴之间的轻微碰撞是否值得告状,这些不是语言能够传授的。喜欢打闹的孩子一般不太爱告状,一方面可能因为在集中精力发展体力的时候,这些孩子的语言能力没有相应地跟上,另一方面,也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游戏,对方不是故意要伤害自己,不值得告状引得游戏被叫停,同时面临失去伙伴信任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