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孩子,其实你可以不用那么彬彬有礼

2015-04-24 17:40:54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早教 家庭育儿

在我们身边,孩子开始打闹,就会被贴上“熊孩子”的标签,但是妈妈们知道吗,其实对于宝宝来说,打闹也是一种学习。孩子在游戏中反复演练,犯错,最后学会如何跟其他人进行有意义的沟通的能力,而在成人后,得以适应社会。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剥夺打闹的权力和机会,当他进入社会遇到碰壁的情况时,就将很难积极面对。

哥哥新买了一个蚂蚁培养罐,下楼去抓蚂蚁,一会儿回来,说没有。我估计是冬天太冷了,蚂蚁都蹲窝里,就建议他弄点糖水下去灌到蚂蚁洞里。一儿儿子回来,说还是没有。

先生这时说了一句:“大概是杀虫剂把蚂蚁都杀死了。”

所以在我家楼下,有一座没有蚂蚁的花园。除了昆虫之外,我们的下一代还错过了什么?

孩子,其实你可以不用那么彬彬有礼

一部叫做《男孩们回来了》的澳大利亚影片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为其中“公布”了一种养孩子的“粗野”方式:剧中的男人在妻子去世之后独自抚养5岁的儿子,他跟儿子在家里疯狂追逐,用气球打水仗,在卧室里用枕头对战,捉迷藏的时候抓住了孩子一把压在身下,“厮打”一番……

这是典型的“rough play”,中文可以翻译成“粗野的玩耍”。

粗野的玩耍,正是我们的孩子被剥夺的东西。

粗野的玩耍,有时可以让“参战”双方都气喘吁吁甚至摆出凶神恶煞的样子来,看上去是打架,但跟打架却不是一回事。

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约翰斯对此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他的结论是,当两个孩子为了争夺一个玩具打起来,那是打架,带有敌意和攻击性;如果两个孩子是在合作玩一个游戏,哪怕一个孩子被另一个孩子推翻压倒了,那也是玩耍,是粗野的游戏。玩闹的话,孩子常常面带微笑,并且一而再再二三地要重复游戏,如果是打架的话,其中一个孩子则会选择远离打人的一方。

有一个很简单的分辨方式:游戏性质的粗野打闹可以在玩上十多二十分钟后,每个人仍然是朋友,而打架,3分钟就结束了,各方都气呼呼或者哭哭啼啼地走人。

在前工业时代,玩具少,娱乐方式简单,孩子之间,亲子之间的玩耍嬉戏很重要。居住环境往往也适合奔跑打闹。粗野玩耍被视为理所当然。现在,物质极大丰富,孩子可以有层出不穷的玩具来满足自己的探索愿望和刺激要求,同时监管人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当然是好的,但同时带来的是限制和管理。粗野玩耍首当其冲被“管理”。

哥哥和他的朋友在小区里玩,兴高采烈地各人坐在自己的滑板上对滑过去碰撞。孩子们都穿得很厚,彼此撞翻之后狂笑一阵接着再来。我在旁边不断地提醒:小心碰了头,小心地上有坑,小心你把裤子蹭烂了…

如果不是冷静下来,想到几天来哥哥和他的朋友在我不在场的时候都是这样玩的,也没出什么大问题,我一定会对这个游戏下禁令。

我们都害怕不能控制的局面和不能预测的结果。局面有时也许会失控,但结果是确定的:千万年来,孩子就这样长大了。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