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古时因寒食节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相距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民间有寒食节吃“寒食”的传统,“寒食”作为习俗偶尔吃一吃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如果长期食用“生冷食物”,则会影响脾胃消化,从而对健康造成影响。
吃“寒食”也分人
从中医上来说,生冷刺激的饮食方式比较容易伤脾胃,寒食节里吃“寒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吃寒食一定要因人而异,本身脾胃虚弱的人就不应吃或要少吃这类食物。过度食用生冷的食物会影响阳气升发,特别是本身脾胃虚寒怕冷的人,吃生冷的食物会导致胃胀气、腹泻、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
根据“寒食”(即生冷食物)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以下人群尽量减少食用:
腹泻者
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腹泻或者慢性腹泻所导致的肠胃不适状况,不宜食用生冷的食物,否则会引起肠胃更加不适从而难以恢复,从而影响肠胃消化吸收不利于身体健康。
脾胃阳气虚弱者
中医认为脾胃阳气虚弱者,由于胃动力不足,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本身容易引起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嗳气(打嗝)等症状。如果再食用生冷食物,会加剧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肠胃消化吸收。
肥胖人群者
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吃生冷食物导致肥胖,是因为破坏了消化系统的功能。中医认为长期吃生冷食物过多影响水谷精微的转化从而生痰湿,体内痰湿过多会影响身体代谢从而长胖。因此肥胖的人应尽量少吃生冷食物,特别是应避免过量饮酒。
小儿及老人
小儿特别是婴幼儿身体的肠胃消化功能还未发育完全;而老年人肠胃消化功能会逐渐变虚弱,肠胃的适应性比较差,因此,小儿、老人如果过多地食用生冷食物会影响肠胃消化吸收,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体寒气虚者
“体寒”从中医看大部分叫作“虚寒”,就是体质虚且寒。虚跟寒都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所以我们就说这个人虚寒。体寒的人就怕冷,再加上虚就更怕冷了。长期处于寒性体质,女性会影响到生育、月经等,男性阳气不足也会影响肾功能。一般身体虚寒的人应该多选择温热的食物,如果过度寒食相当于雪上加霜,身体就会更加虚寒。同时调补气血的食物或者中药都是温热的滋补品,如果在调补气血的时候同时吃一些生冷寒凉的食物则会影响补养气血的效果。
女性宫寒痛经者
由于现在很多女性都习惯吃生冷寒凉食品,如冰冻饮料、冰冻啤酒,雪糕以及食性偏寒,所以容易导致宫寒痛经。中医认为,寒主收引,经血遇寒则凝,寒会加重血液凝滞,从而导致痛经。现代研究认为吃了生冷食物后,由于子宫平滑肌受到刺激会出现痉挛性收缩,从而导致子宫局部缺血,经血排出不畅,继而引起痛经发生。因此女性不宜多吃生冷食物,特别是对于痛经女性来说更应该杜绝生冷冰食。
女性产后坐月子期间
产后要忌吃生食、冷食,尽可能不要吃存放时间较长的剩饭菜。未煮熟的食物往往不易消化,这对脾胃功能较差的产妇(特别是分娩后7~10天内的产妇)来说,是一个负担,很可能引起消化功能不良,生冷食品未经高温消毒,可能带有细菌,进食后导致产妇患肠胃炎。另外,为了保证食品的卫生和食物易于消化,可不吃或少吃凉拌菜和冷荤。
“寒食”或伤害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它就像土地一样能为身体提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脾胃居于中焦,主要功能是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把营养包括各种微量元素,输送到全身的脏器组织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保证。由于人体机能维持正常主要是从脾胃源源不断地供给物质营养,所以中医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一旦脾胃功能障碍,必致脏器组织的营养匮乏而功能下降,轻则出现亚健康状态,重则发生病变。因此自古以来养生家非常重视脾胃的调养,认为是调理健康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清明时节,属于人体阳气升发的季节,脾胃“阳气”升发,会令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因此人们春季的食欲通常比较好,而生冷食物会伤脾胃阳气,从而影响消化吸收,因此在寒食节里吃“寒食”也要注意体质及个人身体状况,以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