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清明祭祖也是家庭教育良机

2015-04-20 15:36:37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早教 家庭育儿 早教方式

民俗文化研究者潘先生对清明祭祀有更浪漫的解读。他说:“祖先的脚印错落有致,密密麻麻从远方走来,一代接一代,连绵不绝,如滔滔江水,使人无法细数涌动的波纹和水底的潜流。水有源,树有根。中华民族是个极其重视宗族观念、世系传承的族群,一脉相承的血缘如同一个鲜明的烙印,深深烙在每个人心中。在历经岁月风雨后,每个中华子孙都会有强烈的家族意识,产生强烈的寻根问祖欲念,如海外华侨归国寻根,外出闯荡的游子落叶归乡,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心态是家族血缘性结构决定的,也是家族价值观的认同,亘古不变。”对于家族观念,潘先生有深入的研究,“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我国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以宗法血缘为根基的家族制原型。那时社会制度或执政制度主要是凭借血缘关系来决定。简而言之,皇帝的血缘亲贵有可能获得封土,成为领地的诸侯或承袭皇位,而家族之外的人却不能得到这样的荣耀。这一史实使人看到中国自古就是家族制氛围十分浓厚的国家,这样的情形在西方文化里却不常见,由此对比可以使人对家族观念的承袭窥一斑而见全豹。祭祀祖先根本不是什么封建糟粕,那些数典忘祖的不肖言论可以休矣。”

说到祭祀祖先的封建迷信色彩,潘先生很激动。他对记者说:“有些家长自身修养不足,把祭祀祖先变成了迷信活动,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坏。孩子要参加高考,家长焚香烧纸,祈求祖先保佑,如果孩子考出了好成绩,家长就花重金还愿,好像孩子不需要奋斗,一切都在冥冥中决定了似的。试想,目睹这一切,孩子哪里还有奋斗的激情?好的价值观可以传承,坏的价值观也可以成为流毒,对后代的思想意识有负面影响,很难肃清。所以,家长在清明祭祖时一定要谨慎行事,要向孩子详细解释活动细节,帮助孩子确立家族意识的同时,自觉摒弃封建迷信。只有这样,家族意识才能成为正能量,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本刊认为,凡事都有两面,家族意识的主流是积极的,包含正能量,有必要传承,也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但祭祀仪式难免有封建迷信色彩,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可以对祭祀仪式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其更具时代特色,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受益。

家族观念需要传承

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当下,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祭祀祖先往往被青少年当作愚昧、落后的活动,他们可以兴致盎然地过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对传统的清明节、中秋节却兴趣索然,莫非中华传统文化真的过时了?中华家族观念真的不需要传承吗?

上海某大学人类学教授史东方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细胞,也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种组织。从通常意义上来讲,家庭为包括成人和孩子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生活照顾和精神支持,改变和塑造着所有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从广泛意义上讲,在社会上几乎所有个人的生存、种族的绵延、社会的维系、国家的建立,都以家庭为单位。他强调:“中国是一个非常强调家庭观念的国家,认为家庭关系的处理就是治理国家等其他活动的基础。《礼记》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事众也。’大意是,只有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对待父母长辈的孝顺,可以迁移到忠于国君和国家;对待兄长尊重,可以迁移到与年长者的同辈搞好关系;对待子孙辈的慈祥,可以迁移到对待民众和下级,等等。中国古代所说的‘家’,与我们现代典型的家庭形式,即父母和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是完全不同的。那时的‘家’其实指的是家族,是一个由数代人、不同关系的亲属构成的大家庭。这样的大家庭中有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古代把家庭关系搞好的确是需要一定政治才能的。大家族组成的大家庭,在古代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在这样的大家庭中,儿童每时每刻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家庭成员在自己的身边,不是父母、祖父母,就是阿姨、婶婶、叔叔、舅舅、堂姊妹、表姊妹等共同生活的家族成员,不会像现在一样出现脖子上挂钥匙的孤独儿童,更没有寂寞地陪伴电视的儿童,他们随时可以跟人有亲密的接触。同时,在这样的大家庭中,儿童有各种各样的参照者,有爷爷辈的,有父亲辈的,有比自己年长的,也有比自己年幼的,在跟他们的接触中,在观察这些人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不同的行为规范,发展待人接物的能力,不像现在的孩子,要么跟自己一样幼稚的同龄群体交流,要么就是模仿电视或媒体中的明星,因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为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剧,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了,生活更加方便和自由了,每个人受家族的限制和影响减少了,与此同时,家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也相对淡漠了。那么,现代人是否不再需要家族意识?对此,史教授予以否认。他说:“人是需要归属感的,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给自己定位,在与他人的情感接触中成长,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为每个家族成员提供了一种天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血浓于水’。”

郑州某文化网站主编接受采访时说:“曾经,我们针对‘80后’和‘90后’年轻人的家族状况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42.1%的参与者不知道爷爷和奶奶的姓名,62%的参与者不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71%的参与者的家人起名不再遵循辈分。这是一种信号,表明中华家族观念已在三口之家的小家庭结构里逐渐淡化,亲情观念也开始逐渐淡薄。往大里说,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慢慢走向衰竭。罗大佑的那首《东方之珠》歌词写得好:‘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中国人之所以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是因为祖先血脉相连,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就是我们的家族徽章。因此,家族的观念从小处说是家族的一种凝聚力,从大处说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心中有家才有国,心中有国才有民族的力量。家族观念不是糟粕,它是一种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不可扬弃的观念,中国人需要这种精神去支撑,它要在这一代传承,更要在下一代传承。”

本刊认为,尽管现代家庭规模缩小,大家族共同生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家族意识和家族观念仍深植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它应该作为一种精神和价值观得到传承。明智的家长应该充分利用清明祭祀、中秋团聚等机会,向孩子传达祖先艰苦奋斗的理念,与家族成员建立广泛的人际网络。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家族联系和家族观念正是其日后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发展的基础。

家族意识如何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家族意识和家族观念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重要。上海心理咨询师宋晓林博士认为:“孩子心中有安全感,心理才能健康,而安全感首先表现为血缘归属感。通俗地说,家庭、家族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支持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如适应新环境、人际沟通、学习成绩、幸福感等,所以,高明的家长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家族意识,通过祭祀、家族团聚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家族意识呢?宋博士给家长朋友们以下4条建议:

第一,父母要乐于与家族成员进行沟通、交往。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行为和观念在某种程度上都折射着父母的影子。如果父母很少跟家族成员联系,平常谈话也从不提起这些人,或者说起家族成员时总是用一种消极或鄙夷的态度,那么孩子与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他们的家族观念也无从培养。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在平时多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姑、舅、姨、堂表姐妹、侄子、外甥等亲戚联系,一方面自己获得一种亲情上的满足,彼此交流一些信息,互相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接触的机会。

“每年的清明、中秋、春节都是家族团聚的好机会,希望家长朋友们利用这些机会,和自己的家族成员联系一下,让自己的孩子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族成员。如果写信或打电话,就让孩子也写上几笔,说上几句,对对方也是一种安慰和尊敬,对孩子也是一种锻炼;如果登门拜访,带上孩子更是一种实地学习机会。现在照相机、摄像机很普遍,亲戚聚会时如果能够照一些照片、拍一些录像,更能产生一种长期的效果。”宋博士说。

第二,利用手头的资料和自己的回忆,建立家族档案。家长可以把自己成长过程中与家人、亲戚拍的照片和写的书信等材料收集起来,建立专门的集子,没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看看,同时讲一些过去生活的故事,一方面与孩子加深了交流,增进了与孩子的感情,同时也让孩子对家族有所了解。

第三,把压岁钱换成礼物。根据家族成员的经济能力,告诉他们孩子可能会喜欢的礼物。中国人讲究喜庆,逢年过节总要给孩子一些压岁钱,表示对亲戚家孩子的祝贺和喜爱。其实,钱是一种抽象的数字,它本身不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印象,还会带来其他的副作用,如让孩子产生攀比心理,让孩子想谁谁给的压岁钱多,谁谁给的压岁钱少,从而容易产生厚此薄彼的看法。如果家长之间形成约定,彼此之间知道哪个孩子喜欢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买些孩子喜欢的东西,如一些孩子喜欢的书,到时候送给他们,可能花钱不多,但是孩子会很高兴,觉得亲戚们很了解自己,并且保存的时间也会很长,留下一些长久的回忆。

第四,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跟亲戚换着孩子带一带。如果家长跟自己的家族成员比较默契、友好的话,可以鼓励孩子到那些有爱心、有智慧的亲戚家去住,也欢迎亲戚家的孩子到自己家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孩子的自立能力,让他们适应不同的环境,同时也是培养家族观念、建立家族联系的绝佳机会。如果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孩子回来后可能会对有些待遇进行一些抱怨,这时家长千万不能放到心里,反而要鼓励孩子看到对方的长处和优势,让孩子明白每个家庭、每个境遇都有其限制和困难,使孩子从内心深处尊重和感谢自己的长辈和其他家族成员。

本刊提醒家长朋友们,在现代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大城市中,人们在享受自由生活的同时,与家族成员的联系容易变得比较淡漠,作为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家族观念,建立家族联系,从而真正产生一种“本是同根生”的家族亲情和观念,这种家族亲情和观念不仅是孩子成人之后的人际能力的基础,也是热爱自己的民族和热爱自己的祖国这种美好情感的根基。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