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参加一期节目录制,主题是关于 "小胖孩减肥难"。
节目编导的设计理念比较简单,就是让参加体验的三对父子互换角色,让小朋友们在活动中扮演起 "帮助儿子减肥的爸爸",而父亲们则只需要表现为一个"贪吃犯懒的孩子"。节目组希望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让小胖子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爸爸妈妈身为家长的不容易,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父母的管教,尤其是在 "减肥" 这件大事上。
但我不认为事情有这么简单。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单单知道一件事"应该"怎么做,距离他"真正能够做到",相差的可不只是十万八千里。
我们先看第一对父子。正式活动还没有开始,小男孩就激动不已,嘴里反复咕哝着 "看我今天怎么管你"!开机之后,他果然对待自己的"儿子"毫不留情,跑步机、操场、打球……统统不许休息,大有报仇雪恨的味道。午饭的时候更可爱,"儿子" 的筷子稍稍一碰鸡腿,就被他强硬地一把夺下,还甚有道理地批评说:"让你减肥知道吗?吃菜!爸爸是大人了,胖就胖点儿,你不行!"
相比之下,第二对父子的表现就温情了许多。孩子站在跑步机旁边,很投入地陪伴 "儿子"的锻炼过程,还时不时地替 "儿子" 加油鼓劲:"嗯,真好!跑完了,爸爸带你吃好吃的,想吃什么吃什么!加油啊!" 休息的时候节目组询问他们,类似的说法是不是在家里经常用?结果爸爸有点儿不好意思地回答说:"是,我经常会这样鼓励他去做一些需要努力的事情,一般他都会比较听话。"
生活中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稍加留心去观察一些 "小胖子"的家庭,通常都会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在这些家庭中,食物,通常不仅仅用来缓解孩子生理上的饥饿感,除此之外,还负载着许许多多其它隐含的心理意义。
比如上文提到的第一对父子。对他们而言,似乎"吃东西",或者说"具体谁吃什么东西"这件事,体现着一种秘而不宣的 "家庭特权" ——这对父子之间有很多动力十足的冲突和对抗,交织在一只只香脆可口的鸡腿之上。而且每次儿子成功 "管教" 了老爸之后,我都会在一旁观看的妈妈脸上,发现一丝略带得意的笑容,让我难免联想起俄狄浦斯故事中, "儿子必将杀死(战胜)父亲" 的古老预言。
至于第二对父子的问题呢,我想大家可能比较容易看出来——很多家长都会过度使用美食,来诱惑孩子听自己的话,以便我们不必在生活中常常板起脸来,扮演那个不招人喜欢的、凶巴巴的 "坏爸爸" 和 "坏妈妈" 。我承认自己也经常这样做,不过目的稍稍有那么一点儿不同。我倒是不怕在孩子面前扮演 "规则制定者"和"惩罚者",更多的时候,我是在借助食物同我的父母(也就是帮助我一同照顾孩子的姥姥姥爷)竞争——"哦,宝贝!妈妈才是全天下最疼你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