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家朱德庸说:“生活很不容易,只要还笑得出来,你就赢了。”这句话,对广大家长非常适用。中国文化向来缺乏“长者的风趣”,将“幽默”等同于“没大没小,没家长威严”。于是,我们对孩子不是溺爱娇纵,就是贬损责骂,很少看到“用笑声化解怒气,用幽默缓和关系”的好榜样,孩子们也变得情绪化、呆板无趣,丧失安全感与幸福感。事实上,幽默是一剂良药,能“医治”亲子关系方面的种种“病症”,并教会孩子笑对人生。所以,我们要学做幽默的家长,在“管”与“教”之间找到平衡——“管”的时候要严肃地设立界限,以适当的批评纠正孩子的缺点、错误;“教”的时候要避免教条主义,尽量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笑声中取得进步。
高智商高情商,玩转幽默
在美国留学时,我曾见过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公厕里发飙。他妈妈从容地在一旁补妆,丝毫不理睬孩子满地打滚、号啕大哭。为了让路人不要“多管闲事”,她在孩子身旁放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危险:情绪修复中,请勿靠近!”路人们会心一笑,轻轻走开,相信这位坚定而幽默的母亲可以掌控局面。
做妈妈之后,我努力学习老外妈妈的幽默感。对付活泼好动、常常惹祸的儿子小北,我老公是严父,给他立界限、定规矩;我是慈母,幽默愉快地与他过招。我发现,小北更接受我的方式。比如,他睡前无理取闹、拖延关灯时间,老公的高压政策失效后,我故意清清嗓子,用标准的普通话模仿空乘小姐说:“小朋友们,飞机将在5分钟内降落,希望你们结束手中的工作,携带好随身物品,准备着陆……”小北怔了一下,心领神会。在笑声中我给他示范如何“着陆”到床上,小北很快摆脱了焦躁、反抗的情绪,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小北常挑战他爸的崩溃极限。责骂能奏效一时,但小北好了伤疤忘了疼,不断搬出激怒大人的新玩法。看到老公发脾气屡屡失效,我琢磨着用“幽默的想象力”和儿子过招。一次,我在快被气得火冒三丈时努力控制情绪,做了个深呼吸,举起一张白纸做投降状,表情痛苦地问他:“可以退货吗?我想把你送回配送站去。”然后,我去阳台找了个纸箱,准备把他“打包”……看到我煞有介事的样子,小北一边笑一边停下破坏行动,注意力转移到了我这里。我们在讨论一番“箱子是否合适、运费多少、收件人写谁”等问题之后,小北变得特别乖。显然,他达到“求关注”的目的后,就不再胡闹了。看到这招管用,当他再胡搅蛮缠时,我就如法炮制。有时候我假装焦急地找东西,问他:“听话的小北去哪里了,我们一起找找好不好?倒计时10下,让他重新现身吧!”
一天,小北把奶昔糊在地毯上玩,屡禁不止。我火冒三丈,想揍他。在发飙前一刻,我想到了美剧《蜜月伴侣》的男主人公——每当太太惹他时,他就握紧拳头砸向自己的另一只手心,恶狠狠地说:“我要把你打飞到月球上去!”于是,我冲到小北面前,做出相同的动作,极凶狠地说:“我要把你打飞到月球上去!”小北一听就笑了。然而他知道我很生气,主动帮我清洁地毯。不久之后,小北对激怒自己的小朋友也做了相同的动作。显然,他知道克制自己并用幽默来缓解怒气。
当然,幽默不代表纵容。当小北做非常错误的事情时,比如偷玩具、打人等,我支持他爸严格管教。但对细枝末节的生活琐事,幽默都是最奏效的办法。比如,小北学一些新规矩时,常常失败。鉴于他的记忆力还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我就用幽默的方式来提醒他。一天,小北忘记收玩具——大多数情况下他是会收好的,我就说:“巴布工程师告诉我,等你再大一点,就会记着在睡觉前把玩具收好。”巴布工程师是他喜欢的卡通人物,一听他就笑了,并主动收好了玩具,自豪地说:“稻草人小斯说,我已经长大了。”我发现,这种方法屡试不爽,请一个卡通人物来提醒孩子,比喋喋不休地唠叨好得多。
我体悟到:幽默,是放下成人的世界,理解孩子的不成熟,并重拾童真,用孩子的语言与孩子对话。比如在一次出游途中,小北指着一个黑乎乎的山洞感慨:“我知道夜晚把自己藏在哪里了,妈妈,就是这儿。”面对他这种“石破天惊”的伟大发现,我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我模仿他说:“怪不得,春天来了冬天就不见了,原来也藏在这里了啊!”接着,我们母子俩在这个山洞前照相,并给它起名为“黑夜寒冬洞”!还有一次,小北说:“你知道星星是怎么来的?太阳不要的东西就变成月亮,月亮不要的东西就变成星星。”我被他的话逗乐了。
小孩子的思考不具备任何概念化的程度,他认为所有事情都处于一个平面上,所以小北曾问我:“我吃了法国大餐之后是不是会变成法国人?”我回答:“宝宝,妈妈喜欢吃意大利面。我是意大利人吗?”一次午休前小北说:“妈妈,白天太亮了,你能把太阳关掉吗?”我扑哧一声笑了——用小北的“幼儿逻辑”,我是个万能全知的仙女妈妈。于是我套用他的逻辑,幽默地说:“好的,不过我要先找找开关。”我以为小北会继续追问,没想到他竟心满意足地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