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和孩子一起学会表达真情实感

2014-07-23 17:35:38 出处:乖乖网 标签:

给孩子空间,让他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在送给孩子未来健康的成年生活!但是,这首先需要我们自己从那个被剥夺了真情实感的童年创伤壳子里走出来,学会察觉自己的需要和情感。

一位年轻的爸爸,面对逐渐长大的儿子,有要失控的感觉。因为他看到的是一个到处出错的孩子。

故事

凯利坐在我面前,他说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再面对刚刚2 岁的儿子了。只要看见孩子,他脑中的“纠错系统”就会自动启动——扫描儿子的每一个举动,说出的每一句话,挑出各种错,并立刻想去教训他。当然,这一切大多是在大脑中悄悄完成,别人看不出什么,但是他自己痛苦不堪,因为他没有办法停止“纠错”,就没有足够的“内存”去发现儿子的可爱。当他实在忍不住真的去教训儿子时,会被妻子和孩子的姥姥、姥爷像个怪物一样地看待。

其实他说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像一个到处捡“垃圾”的人——与人接触时,各种纠错,只要见到“垃圾”就捡起来探究,甚至放在嘴里“咀嚼”。他对各种“垃圾”了如指掌,却不明白为什么越想控制,似乎就捡得越多。凯利说,在工作中他还能够克制自己,但是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他觉得自己马上就要失控了!

经过半年的心理治疗,凯利意识到,自己专注于探究“垃圾”,其实是因为他习惯了与自己的真情实感分离——不明白自己的感受,不知道自己的需要,自然无法从环境中吸收到满足自己成长需要的营养,只是偏执地在给别人“纠错”。

视角

没有真情实感,是对生命彻底的否定。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女士以童年创伤心理治疗及研究著称。她告诉我们,成年人有能力接触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有能力过真实完整的生活。然而,如果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做父母想要做的事,不尊重、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么,这个孩子成年后就容易过着痛苦的生活,没有自由。痛苦的童年经历已经把被压抑真情实感而形成的恐惧感、羞辱感、无能感和内疚感存入每一个细胞,变成身体记忆,使人饱受抑郁、焦虑、愤怒情绪的折磨,忽视、压抑、否认自己的需要。当丰富生命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人就变得身心交困,生活痛苦。

凯利就是这样成长的。他虽然生长在富裕的家庭,就读于名牌学校,却始终被压抑着真情实感。他被父母习惯性的“为你好”名义压制着,父母也总在用自己眼中的“对”去纠正凯利身上的“错”。年幼的凯利也曾抗拒,努力陈述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可是每一次,他都在父母强加的“道德”中败下阵来。他只是一个孩子,怎能说服有权有势的成年人理解、接受自己的感受呢?

渐渐地,他发现,只有让自己“没感觉”“没需要”,并用纠错之道先发制人,才能躲过被否定的厄运。不过,这个生存策略也让他付出惨重的代价,那就是背叛真实的自我——与自己的感受隔绝,抵制满足成长和慈爱的需要。这正是对生命最彻底的否定!

凯利的经历让我们需要想一想:自己身为父母,我们是否也像凯利的父母那样,在有意无意地剥夺着年幼的孩子表达真情实感的权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立即改正,学习归还。

我们今天还给孩子表达真情实感的权利,就是送给孩子未来健康的成年生活!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