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虑三 “面对死亡时,孩子担心亲人或者自己会死,怎么办?”
当孩子目睹死亡,但却不了解死亡的时候,他确实会特别害怕死亡突然降临自己或身边的亲人身上。此时,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面临这个难题。
孩子担心爸爸妈妈或亲近的人会死,这其实是孩子对分离焦虑的一种表现。我们都知道,一两岁的孩子特别黏爸爸妈妈,这是孩子依恋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亲子依恋是孩子健康的自我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健康的自我感,可以给孩子面对死亡时所必需的勇气。所以,良好的亲子依恋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区分暂时离开和永久离开,是孩子应对死亡的力量源泉。
孩子对自己会死的担心,源自于儿童的“自我中心”。大约18个月的孩子已经知道自我的概念,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区分他人和自己是不同的个体,直到大约四五岁之后,孩子才渐渐明白其他人和自己是不同的,环境中的客体是独立于自身以外的稳定存在。所以,当孩子目睹了死亡的悲惨现实,感到害怕,甚至担心自己会死掉时,其实是孩子还不能很好地建立对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认知。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也不用过分忧虑,因为这是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学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契机,也是认识死亡、理解生命的时机。面对这个思考生命,悲悯死亡的小小哲学家,我们还能有什么顾虑呢?
如何与孩子谈死亡?
以上种种关于死亡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让我们准备好愿意和孩子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了。当然,我们可能有了下一个疑问:“我该拿什么回答你,我的孩子?”在这里,我们一起来回答您和孩子聊死亡时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考虑一 以什么样的心态和孩子聊?
乍看之下,这个问题和怎么与孩子交流死亡没有太大的联系,但却是非常重要。因为你对待死亡的态度和看法必然会影响孩子对死亡的看法。所以在和孩子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想想:自己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又如何理解“死亡”在孩子成长中的意义呢?
哲学家说,人生是通往死亡的一次旅行。死亡是神秘又寻常的。和新生一样,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自然现象。所以在和孩子聊死亡话题的时候,家长自己首先需要具有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以科学的角度看待死亡。
除了要尊重死亡的现实性和生命的有限性之外,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对于死亡的好奇心,尊重孩子对死亡的理解程度,尊重孩子在面对死亡时候的种种反应。“尊重”是和孩子谈死亡的重要前提,当死亡在你这里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遮遮掩掩的话题时,孩子也就慢慢地学会用正确的、科学的方式理解死亡了。
考虑二 什么时候和孩子聊?
在这里的“什么时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什么情境下聊比较合适;二是指孩子多大的时候聊比较合适。
家长很少会主动和孩子聊死亡的话题,因为这多少有点自找麻烦。但孩子是如此好奇,常常会主动提起,若无准备,就让我们措手不及。当孩子自己提起死亡的时候,表明他正在关心和思考这个问题,这恰恰是和他讨论这个话题的最好时机。另外,我们如果想有意识地与孩子聊聊这个话题,在生活中也是不乏这样的机会的。比如,孩子心爱的小动物死去,或者是家中亲人的离世,又或是电视新闻中出现的自然灾害,甚至是身边花草树木的凋谢……这一切都可以是我们和孩子探讨死亡的时机。
对于多大的孩子比较适合聊这个话题,其实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家长需要根据孩子对死亡的理解程度和好奇程度来采用适合你家孩子的方式。一般而言,孩子到3岁以后才开始有死亡意识。所以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可以简单地说“不见了”;而3~6岁则可以让孩子理解“不见了,再也回不来了”,让孩子开始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小学之后可以让孩子理解具体的死亡概念,让他对死亡有全面的认识,从而理解生命的意义。如此,死亡教育自然就转变为了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