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不想要粘贴纸呢!” ——这就是“忍住泪”的结果之一:背离真实。
因为一真实,一想要,就会因没得到而伤心;那么,只要“不想要”,就可以不伤心,就可以“不哭了”。心理学将这样的反应叫做“否定式防御”,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不受伤害,以“否定”的方式隐藏真实的情绪。犹如俗话说的“酸葡糖心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因得不到而伤心流泪原本正常,但因为被抑制就只好“假装”了,或假装勇敢,或假装不在乎。
“故意找茬” ——“忍住泪”的结果之二:借题发挥。
情绪是很有趣的“变形金刚”,既顽固又灵活。只要产生,总会想办法宣泄出来,一条路走不通就会找另一条路,而且是自动完成的,常常不被意识察觉。小豆的“找茬”就是在找出口——他希望通过激怒外婆找骂后“借题发挥”一下,比如:哭一场或者乱发脾气一番,虽然他并没意识到。要知道,发脾气背后往往是沮丧的心情。
当然,如果“借题发挥”不成,或者回家后挨骂也不能“痛快哭一场”,那么小豆只能压抑下去了。不管是“酸葡萄”“找茬”,还是压抑,都注定着真实的情绪被扭曲了。或者说,“憋泪”的同时,我们自己已经变形,开始走向掩盖、虚假、逃避真实的路——如果说“不说谎”或者至少是“少说谎”的诚信非常重要,那么就从“不憋泪”开始吧——让真实从一开始就受到尊重与善待。
《我不愿悲伤》就是这样一本从“真实”开始的书,它会让你看到:悲伤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孩子在悲伤的时候想做什么,什么样的事情会让孩子伤心难过,怎样做孩子才可能真的转悲为安——
“当我悲伤的时候,好像大乌云把所有的色彩都卷走了,从此我的世界灰蒙蒙一片。”
灰蒙蒙的画面中那个拖着小玩偶、独自在落叶的大树下黯然落泪的小兔,演绎出孩子伤心的世界——在那里,他很孤单、很低落,甚至会“背离”关心与朋友,他只是需要一个释放的空间——
“当我悲伤的时候,我好想哭哦,一直哭一直哭……呜呜呜,直到我的眼泪好像流成了大河。”
“我好想爬上床,用被子蒙住头,什么都不想听,什么都不想看……”
哭——是悲伤最真实的需要,眼泪则是承载悲伤的船。画面上那个哭得酣畅淋漓、泪流成河的小兔是每个悲伤的小孩。说真的,很羡慕他,能如此痛快地流着想流的眼泪。同时,也很想知道,一个悲伤的小孩到底有多少眼泪呢?也许真的让他大哭一场,你会发现远比劝解不哭的时间少得多——“泪流成河”更多只是心中的愿望吧,真的哭起来或许只够沾湿几张纸巾。
回避——是悲伤需要的空间。对于悲伤的人来说,这个时候“躲起来”可能是最好的办法。而任何的道理、劝解都是多余的。但很多的时候,悲伤的小孩得不到安宁,身边总是充斥着或鼓励或禁止或劝解或安慰的声音,似乎只有立刻把他们从灰色的世界中“拯救”出来才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