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1—3岁

怎样调整宝宝的物权意识?

2015-05-13 14:53:57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幼儿早教 儿童早教 家庭教育

怎样调整宝宝的物权意识

那么,如何更好地调整宝宝的物权意识?宝宝物权意识的形成阶段究竟有哪些?让我们通过事例,来看看生活中不同小朋友们的不同物权意识表现。

儿童早教

事例1:

2岁的果果是个文静的小女孩,奶奶经常带她到小区公园里玩。有一次,她带了妈妈给她新买的小黄人玩偶去公园玩,一个小朋友看见她手上捧着的小黄人,就伸手过来拿。果果一声不吭就把小手松开了,由着小朋友拿走她的小黄人。小朋友玩了好一会儿,也没见他有要还给果果的意思;果果想玩她的小黄人,却不敢开口说,也不敢上去拿,只是一直站在那位小朋友旁边看着。

分析:

宝宝的物权意识有早有晚,像果果这样的宝宝对物权意识不敏感,主要是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性格因素,果果的性格相对来说比较文静内向,自我意识薄弱,所以对物品的占有欲表现不强烈;另一方面可能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大人没有刻意引导她维护自己的物权。所以,当她遇到气质强的宝宝给予的压力时,往往采取退缩的方式,不能坚持自己的权利。长此下去,果果在不敢维护自己物权的同时,也会经常感受到委屈、被欺负,情绪上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解决策略:

1.爸妈要在家里为宝宝设立专门的小角落或小房间,用来摆放他的东西,让他知道他拥有许多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如玩具、图书、衣帽鞋袜等)。通过这些来培养宝宝的物权观,让宝宝感觉到自己是这些物品的主人,可以增强宝宝的自信心、责任感和自豪感。与此同时,也让宝宝知道,爸爸妈妈为他购置的这些物品中凝聚了大家对他的爱,从而对家庭、父母长辈充满感恩之情,并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东西。

2.可以和宝宝在家里做一些情景小游戏,例如爸爸妈妈假装拿走宝宝的东西,教宝宝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这是宝宝的,是我的!”如果爸爸妈还不还回来,宝宝可以说得更响亮、更大声些,以便引起对方足够的注意;而此时,爸爸妈妈也要配合宝宝,把他的物品还给他,让他明白这样做是有用的。

3.对于平常比较胆怯、内向的宝宝,爸妈要多带他外出见见世面,多与同龄小朋友交流、互动。接触的人多了,宝宝能慢慢从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方式,并从别的小朋友身上学习到物权的概念。而爸妈也可以借机给宝宝灌输思想,让他懂得去保护自己的玩具、捍卫自己的权利。

4.宝宝尚小,在物权意识形成的敏感期,不要强迫他分享,不要想方设法逼他让出属于他的物品。这不是小气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宝宝的物权意识。等他的物权意识充分巩固后,再鼓励他学习分享。

事例2:

有一次,我和宝贝在路上遇见小区里的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妈妈。那个小男孩才几个月大,他的妈妈抱着他刚从公园晒太阳回来。我看那位妈妈抱宝宝有些累了,便帮她接手抱一下。我想,反正也是顺路,而且我家宝贝也会自己走路了。哪知,我刚抱过小男孩,宝贝就吃醋了,蹭在我身上,勾起脚要我抱她,嘴里还嘀咕着:“宝宝(宝贝自称)走不动了,妈妈抱。”我说:“妈妈抱一下小弟弟,阿姨抱累了。”“不要,妈妈抱宝宝。弟弟阿姨抱。”说得还挺顺溜的。

最终,我好人也没当成,只得把小男孩递给他妈妈,抱起我的小宝贝。宝贝一勾腿搂住我,把脸俯贴在我肩上,好像生怕我被别人抢了去似的。

分析:

在宝宝的意识里,她认为“妈妈是我的,我的妈妈只能抱我”,这也是物权意识的一种表现。宝宝把自己的东西管得很牢,不允许别人与自己分享,爸爸妈妈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宝宝自私的体现,也不要跟宝宝太较真、对她进行批评教育。否则,会让宝宝产生反抗心理,为了保护自己的东西不被侵占,她会采取更加激烈的方式来对抗,甚至会产生暴力倾向。

解决策略:

1.对于这个时期的宝宝,父母应该采取温和的态度,首先肯定宝宝对物的所有权意识,告诉她“妈妈是她的妈妈”,安抚她的情绪。

2.安抚情绪之后,再向宝宝讲道理,告诉她为什么妈妈要抱别的小朋友,即使妈妈抱别的小朋友,妈妈依然是她的妈妈。如果宝宝还是不能接受,那就暂时放弃,不要跟宝宝对抗。等宝宝过了这个敏感期,长大些了,就能听明白道理了。

3.爸妈不要动不动就以“宝宝不乖,妈妈不疼你了、不抱你了”之类的话来吓唬宝宝,要让宝宝在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和家人的爱,建立足够的安全感。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