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0—1岁

没有做好准备的全职妈妈很可怕!

2015-01-23 14:51:02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婴儿护理

母亲的心态,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平和愉悦的心,就像是沃土,总能培育出美丽的鲜花。而焦躁不安的心,则像是贫瘠的土壤,开出鲜花的概率太小!

没有做好准备的全职妈妈很可怕!

母亲焦虑与儿童行为及亲子关系的观察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争艳,用了几年的时间观察、记录家庭亲子互动,录下了无数琐碎的生活片段,试图在这些亲子互动中发现家庭教养行为的规律,提早干预。她告诉我们,不同焦虑类型的妈妈与孩子会有不一样的互动。她又是如何解读妈妈的焦虑与亲子互动之间的关联呢?让我们来和观察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谈。

王争艳老师提醒我们,据她观察,有这样几类妈妈最容易焦虑。

没有准备好的全职妈妈

有一类全职妈妈,决心为孩子全力以赴,不惜牺牲自己的职场生涯,回家全心全意照顾孩子。但这类妈妈恰恰是王争艳老师观察到的比较容易焦虑的妈妈。并且,她们有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焦虑不完全是因为孩子的养育问题,而是自身的转换和准备没有完全做好。

从工作状态转到全职在家的状态,不是只下决心就能马上转换好的,需要很长时间的心理准备,并且需要很好地进行心理调适、家庭关系调适和身体调适。如果没有完全准备好,这类妈妈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经常出现问题,她自己都不了解的那 种不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的迷茫,经常会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她们会变得更加焦虑。

带着职场潜在焦虑回家的妈妈

30岁左右,是女性既想好好成就自己的事业,迎来职场真正发展的时候,又是在做新手妈妈的时候,这个时候这类妈妈会特别疲惫,心力交瘁。王争艳老师注意到,很多即使是非常重视亲子关系的、有很好育儿理念的职场妈妈,在回家后真正和孩子互动起来也有问题。因为她会把职场上一些潜在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比如和孩子玩着玩着,突然想起某个方案的修改很头疼,明早的例会还没准备好发言,内心便有几分焦虑,于是会微一皱眉,或是脸稍沉了一下。王争艳老师强调,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能通过妈妈表情的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个微信号,感受到妈妈的焦虑和心不在焉。但由于孩子的分辨能力有限,他常会以为是自己惹妈妈不高兴了,因而自己也变得紧张、焦虑。

完全以孩子为重心的妈妈

还有一类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了自我,全身心地只关注孩子。王争艳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她观察到的亲子互动片段。

一次吃完饭,宝宝说:“妈妈,你陪我玩。”

妈妈:“好,但这会儿妈妈有点事,你自己玩吧。”

说完之后,宝宝就自己在一边玩。

妈妈看看宝宝,说:“宝宝你自己玩吧,妈妈干点事。”

宝宝点点头,继续自己玩。 妈妈又说:“那妈妈去了,你自己玩哈。”

宝宝依旧在自己玩。

等妈妈第三次、第四次说的时候,宝宝突然拉住妈妈不依不饶地又哭又闹:“妈妈,你不能走,你就得陪我玩!”

王争艳老师管这类妈妈叫“需要被孩子依赖的妈妈”。表面上这类妈妈把孩子当成自己生活的全部重心,而实际上,这类妈妈心里是太需要孩子完完全全依附于她了!这类妈妈总是担心没把孩子照料好,稍微有一点事就很紧张,各种担心、各种保护、各种溺爱。而实际上,这种亲子行为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是希望孩子时时刻刻表现出:妈妈,我需要你,你必须在。一旦孩子表现为这样,妈妈的心理才能被满足。一旦孩子表现出独立,妈妈心里就开始焦虑。这其实是在捆绑孩子爱她,绝不是她在爱孩子。

产后抑郁的新妈妈

王争艳老师告诉我们,有产后抑郁症以及产后抑郁倾向的新手妈妈,在带孩子中是很焦 虑的。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使得她跟孩子的每一点互动,都成为一种很沉重的负担,觉得带孩子的过程力不从心。然后这种力不从心让她更加灰心丧气,觉得自己处处不行,更加焦虑。像这种类型的亲子互动,在王争艳老师的观察组中出现得越来越多了。王争艳老师认为,中国发展之快,逐渐与世界并轨,那么可能很多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也慢慢会与国外越来越相似。产后抑郁,应该越来越要被关注。

没有梳理好自己童年经历的妈妈

王争艳老师一直也在做早期依恋方面的研究,她认为妈妈自身早期依恋的发展与她如何 做母亲,还是有一定相关性的。也就是说养育模式有代际传递效应:一位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被带大的,就有可能以这种方式来带自己的孩子。有些妈妈在童年期的一些心结没有解开,比如被忽视过、受到过不公平的待遇等,那么她会带着这种困扰去养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养育状态就像是在放一首本来很好的音乐时,总有一个背景噪音在同时播放。王争艳老师在做亲子互动观察的同时,会做妈妈访谈。她发现,当其中有些妈妈被问起小时候的经历时,会愤怒或回避,有的甚至会痛哭不止,她认为这都是因为妈妈的童年情结没有解决。这类妈妈会把心结转化为焦虑传递给孩子,使养育过程出现问题,甚至会导致孩子出现异常的行为。

王争艳老师也谈到,虽然焦虑无处不在,但其实每位妈妈都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学家,找到自我调适的方法。下面让我们来看看3位不焦虑父母是怎么“炼”成的。

我们和孩子的相遇,就像罗大佑《爱的箴言》中所道:“我将真心付给了你,我将青春付给了你,我将生命付给了你,我将春天付给了你……”因为爱,我们想为他付出所有,把最好的都给他。正因为这样,我们才焦虑、自责、莫名地恐慌,然后,在我们被这样的情绪包裹的时候,恰恰错失了“最好”。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