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早教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2016-04-01 17:27:34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启蒙文学 青年节

除了精神上的这种联系,更进一步言之,诱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其实是由梁启超发给国民外交协会的一封电报引起的。这封电报的内容由林长民写成《山东亡矣》一文,发表在5月2日的《晨报》上,两天后,高呼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的北京学生,就走上了街头,五四运动遂由此爆发。显而易见的是,梁氏的电文为那天的大游行提供了直接的导火索。不过,说起这篇电文的内容,话就长了。就在五四运动的前一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中国得以跻身战胜国之列。这一年的12月28日,梁启超自上海启程,前往欧洲。他特别声明,此行“与政府方面无关,以私人资格赴欧观察一切”。此时的梁启超还抱着宪政的理想,以为国民可以对政府承担监督和批评的责任。所以他拒绝成为官方的代言人,而坚持其民间立场。

但巴黎和会的形势对中国十分不利。一向被政府隐瞒的去年9月中日有关山东问题的密约内容已传遍巴黎,而最初承诺主持正义,帮助中国的美国,其后亦转变立场,使中国陷于完全孤立的境地。先期得到消息的梁启超,立即向国内如实报告情况。他从巴黎致电外交委员会的汪大燮、林长民,揭露北洋政府的恶行。汪、林二人接到梁氏的电报,马上联合张謇、熊希龄、王宠惠、庄蕴宽等人,组成国民外交协会,并致电梁启超,委托他为协会之代表,向巴黎和会请愿,力争山东主权。但此时已难于挽救危局于万一。4月30日,和会置中国利益于不顾,公然将原德国在山东之特权全部让给日本。对于如此丧权辱国的条款,北京政府的外交代表竟也考虑签字。

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梁启超立即致电国民外交协会,建议发动不签字运动,以抵制卖国条款。于是有了前面所言林长民依据电报内容撰写新闻稿一事。林长民即林徽因的父亲,与梁氏为生死之交。他在文中惊呼“国亡无日”,呼吁“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北京的学生就是读了这篇文章相约于5月4日上街游行的。所以也有人说:“在革命史上有名之‘五四运动’遂由林氏一人造成。”此言虽有夸张之嫌,却也道出了一点事实。

梁启超结束在欧洲的考察游历启程回国已经是第2年的1月17日,在海上航行了近两个月之后,直到3月5日,他才抵达上海。此时,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新青年》诸公正忙于为“问题与主义”而争吵。他在上海仅停留了十余日,便赴京面见总统徐世昌,除报告欧游经历外,还特别请求释放去年因五四运动而被捕的学生。在请求没有得到允诺的情况下,离京前,他又专门留下一封信给徐大总统,这封信的内容随后刊登在3月26日的《申报》上。在信中他对学生们的举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进而申辩:“……此等群众运动,在欧美各国,数见不鲜,未有不纯由自动者。鬼域伎俩,操纵少数嗜利鲜耻之政客,则尝闻之矣,操纵多数天真烂漫之青年,则未之前闻。”为国家前途着想,为保护难得的民气,他奉劝徐大总统切不可一误再误。

这一年的5月,是五四运动的周年,梁启超作了《“五四纪念日”感言》一文,其中谈到他对“五四”的价值判断和思考:“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他在这里所表达的,正是旅欧归来之后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之时经常想到的一个问题,朋友们之间,也常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蒋百里在致梁启超的一封信中就曾说过:“吾辈对于文化运动本身可批评,是一种自觉的反省,正是标明吾辈旗帜,是向深刻一方面走的。”他们的具体做法就是办学讲学、著书立说、出版刊物,梁漱溟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民国八九年后,他和他的一般朋友蒋百里、林长民、蓝志先、张东荪等,放弃政治活动,组织‘新学会’,出版《解放与改造》,及共学社丛书,并在南北各大学中讲学,完全是受蔡先生(元培)在北京大学开出来的新风气所影响。”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