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早教

绘本《老鼠象》里的哲学

“有”和“无”的意义

研究完颜色的变化后,有一个孩子指着31页问:“为什么这一页有那么多面包树叶子?”

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置疑——阅读——讨论”的阅读方式,带着这个问题,一起翻到这一页。这页讲述的是老鼠受不了一直吃面包树叶子的日子,开始怀念他的美味奶酪。

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根本不需要我的引导,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

“因为老鼠象是老鼠和大象两个人合在一起的,吃得就多了呀,所以叶子就多呗。”

“老鼠不喜欢吃面包树叶,看到就觉得多。大象就不会觉得多。”

“对了,我喜欢的东西再多,我都不觉得多。”

“是呀,我不喜欢的东西,就会觉得多的。”

……

好厉害,“不同的心情看事物,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是孩子们心中萌发的哲学思考呀!我接着问孩子们:“你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一个孩子说:“我妈妈天天说没有鞋子穿,我看我们家的鞋柜里都是她的鞋子。”他的话一下子引发了更多孩子对自己生活经验的联结和思考:“我妈妈也是,我家衣柜里妈妈的衣服最多,可她还是总觉得不够,因为那些都是她不太满意的,所以她老是上街买衣服。”

也许大多数人觉得,哲学的话题,比如“有”和“无”的意义、不同主体对事物进行评价的相对性等等,小孩子不会懂,更没必要跟他们探讨,其实不然。柏拉图曾说:“哲学始于惊奇”,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对此进行了解释:“哲学起源于怀疑和困惑。”惊奇、怀疑、困惑,这些特点不正普遍存在于孩子身上吗?他们对一切充满好奇,小脑袋里装着各种各样的“为什么”,他们还会主动思考,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一些深奥的问题——所以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

好朋友的意义

在生活中,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他们一起玩游戏、一起看书,你一口我一口地吃同一块糖,或者躲在一起说悄悄话,分享彼此的秘密。有的好朋友还把友谊从幼儿园延伸到家里:周末约定一起出去玩,或去彼此的家里做客。总之,好朋友可以在一起做很多事情。但是,孩子们的友谊也并非牢不可破,一些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问题就可能导致友谊的破裂。

读了《老鼠象》,孩子们对好朋友的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讨论。当我问道“你们有好朋友吗”时,孩子们都点头,有两个孩子还抱在一起说:“我们就是好朋友呀。”我继续问道:“那你们愿意合在一起,像老鼠象那样吗?”孩子们先是犹豫了一会儿,接着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我不愿意,如果变成一个人,那我们回哪个家呀?去他们家,我的爸爸妈妈不会愿意的。”

“地震后我和他(指着另外一个男孩)合在一起最好,因为我们是好朋友。我们不会像老鼠象那样,因为我们两个喜欢吃的东西是一样的。”

“那上厕所也一起去吗?”

“和好朋友合在一起,我要留我的头,那样的话,吃什么我来决定,而且,爸爸妈妈还能认出我来。”

“我和她(指着另外一个女孩)是好朋友,我们说好长大要结婚的,要是能在一起还是挺好的。”

……

汉堡大学教授芭芭拉·布吕宁 说过,儿童越早开始思考世界,就越有好处。她建议在探讨朋友、友谊这个话题的时候可以向孩子讲一讲亚里士多德。我尝试借绘本《老鼠象》,在孩子们真挚的讨论中渗透哲学思想。所以,在孩子们讨论后,我向大家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挚友如异体同心。

孩子们不是很理解这句话,我请家长解释给孩子听。(这是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过的:在一个相互摇动、推动、唤醒的“场”中,发挥“火种”的作用,点燃家长、老师和孩子们的阅读激情,传播适宜的共读理念和方式。一个“书婆婆”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火种”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家长和孩子讨论后,孩子们表达了对好朋友的理解:

“相互喜欢就是好朋友,我看到好朋友就开心。”

“好朋友不一定天天在一起,要是遇到困难,朋友要相互帮助。”

“我妈妈说她会做我的好朋友。”

“好朋友不一定要结婚。”

“结婚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能结婚。”

……

从孩子们的讨论可知,他们理解了“挚友如异体同心”的含义,面对这一个个真实有爱、会思考的孩子,我觉得和他们一起读书,太幸福了。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