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怀孕的准妈妈,常常患得患失,总是担心腹中宝宝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对于孕期是否可以吃药,或者回忆起自己曾经吃了药时,常常会纠结会不会造成胎宝宝畸形,那么到底该如何面对孕期的用药问题呢?
准妈妈在怀孕期间不能随便吃药打针的观念如今早已深入人心,但正确的用药知识却并非被大家所了解,甚至有些准妈妈觉得孕早期吃了药胎宝宝就不能要了,有的则在怀孕后即使生病了也坚决不吃药。这些行为都是不明智的“因噎废食”,孕期是否需要吃药,或者吃了药后有没有负面影响还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再考虑。
吃药,不可盲目拒绝
怀孕以后,准妈妈既不能滥用药,也不能盲目拒绝,这是因为:
首先,胎宝宝的成长主要是通过脐带从母体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虽然有胎盘屏障的保护,但是有的药物成分仍然能够通过脐带影响到胎宝宝,所以滥用药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叫做胚胎毒性,任何药物起作用和副作用的发生都需要一定的剂量,除了极个别的强致畸药物外,一般药物如果仅仅吃一两片完全没必要放弃胎宝宝。
其次,如果准妈妈坚持不用药,可能会使原本程度较轻、容易控制的病情被拖延下来,等到病情加重后影响自身和胎儿的健康,并且增加治疗的难度。前不久,病房里的一位怀孕26周的准妈妈,当时她发热、伴腹痛,考虑先兆早产(早产的原因可能是感染引起的)。在青霉素治疗3天后,发热无好转,医生建议换抗生素,但这位准妈妈担心抗生素对胎宝宝有不良的影响,签字拒绝了,而最终的结局很遗憾,三天后流产了。
此外,还要提醒准妈妈的是:许多准妈妈在感到不适时会倾向于优先选择食疗等方法来避免吃药,例如感冒时喝葱姜水、苹果蜂蜜水等来进行治疗。实际上,这些食疗方法安全性较好,对于初期、轻微的感冒等病情也许有好处,但也不可过分依赖。当病情没有改善时,应及时就医。
药物,也分安全等级
目前,孕期用药标准主要参考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制定的孕期安全药物分级。通常情况下,将药物按照对胚胎的影响分为A、B、C、D和X五级。
TIPS:中药、保健品也要当心
相对于西药,许多准妈妈会认为中药或中成药很安全,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是号称无副作用的药材,也有可能因为缺乏相关的动物和人类试验,或者某些原材料中含有对胎儿有害的物质,而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准妈妈不可听信偏方用中药保胎;同理,准妈妈也需要冷静对待市场上的各类保健食品,即便是孕期所需要的膳食补充剂,使用剂量也不可超出每日所需,否则仍有害处。
3个阶段,3种态度
全或无时期
对于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的准妈妈而言,她在月经的第14天排卵受精。而从此刻起的两周内(受精2周,停经4周内),药物对胚胎的影响遵循“全或无”原则。即如果不良刺激若影响到了胚胎,胚胎就会死亡,流产;反之,如果胚胎存活那么说明胎宝宝完全没受到影响。
建议:在此期间曾经吃过药或拍过X光片的准妈妈如果产检正常,则完全不用担心胎儿的健康。
致畸敏感期
孕5~12周被称为致畸敏感期,这段时间是胎儿各个器官分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导致畸形,且对这类不良刺激缺乏良好的修复能力。因此准妈妈应尽量避免应用药物(包括一般保健品、滋补药),接触毒物与放射线。如必须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安全用药。
建议:此阶段服过药的准妈妈应当在孕16~20周时进行产前诊断,全面了解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及早排除或发现胎儿畸形。
相对安全期
孕12周以后,胎儿已经成型,外界因素一般也难以引起畸形,药物致畸的可能性大大下降,但有些药物仍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建议:依旧不可以随意接触有害物质,此外,吸烟喝酒等都会对胎儿产生严重影响。
这些情况下,怎么办?
准妈妈目前状况良好,没有患病或不适,但怀疑自己怀孕后曾经不慎接触过药物、放射线,请记得一定要告诉医生你在什么时间,用的什么药物,用的量是多少。让医生给你分析一下风险有多大,并在专业指导下审慎地做出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的决定。
如果准妈妈患的疾病较轻,如只是轻微的感冒,可以多休息,多喝水、饮食均衡。但如感冒症状严重,开始发烧、头痛、喉咙痛,就需在产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适量的安全药物。因为这些感冒的并发症对准妈妈和宝宝的健康和生活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病或遗传性疾病而无法停止长期用药的女性而言,如果患有气喘、甲状腺功能低下、红斑性狼疮、癫痫症等,由于这类疾病不可贸然停用或增减药物,建议先稳定病情后再考虑怀孕计划;如果发现意外怀孕,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准妈妈应遵医嘱规律服药,任何改变用药剂量、用药次数和用药疗程的做法均应极为慎重,不可自行增减。
总而言之,准妈妈因生病而需要用药时,一定要确实按照医师的指示服用药物,自行增量、减量、不按时服药或擅自停药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除了口服及注射药物外,任何皮肤外用药、塞剂、滴剂也都须经过医师指示再使用。因为不管何种给药方式,使用不当都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准妈妈千万不要以为外用就不会发生问题,怀孕期间任何用药都须经过专业医药人员的评估后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