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作业练就超级妈
对《当妈新标准》吐槽的妈妈大有人在。
网友许女士在家庭教育论坛上回复记者:“这些标准太严格,甚至算得上苛刻。如果在家做饭看孩子,就不能外出挣钱,这些事根本不能两全,怎么可能都做到?”她的议论被许多妈妈点赞。
林女士说:“这十八般武艺,标准有点高,难为妈妈们了,但有什么办法呢?这都是学校老师给逼出来的。”她抱怨道,女儿从上幼儿园起,就经常带回各种高难度作业,“今天做个模型,明天做个玩具,后天再做个海报什么的。等孩子到了小学,自制手抄小报已是家常便饭,三天两头还要自制主题PPT。八九岁的孩子,字都不认识多少,怎么会做PPT?妈妈们又有几个会做的?没办法,我只好在网上搜索教程来自学,一边学一边替女儿做。结果,女儿说班上许多同学做的PPT比我做得好。我心里清楚,那不是她同学的作品,一定是妈妈代劳的。我奇怪,要是都这样,岂不变成了老师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了吗?孩子又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呢?这样的作业太奇葩了!”
张女士说:“岂止学校老师,课外班老师也这样干。我带女儿学钢琴,在一旁陪女儿上课。下课的时候老师对我说,这个曲子回家要监督孩子练熟,要注意某某环节,如何如何纠正。我有些钢琴基础,没感到有多为难,但我心想,究竟谁是钢琴老师?学钢琴的是孩子还是我?如果妈妈对钢琴一窍不通,老师的要求是不是低一点?那孩子岂不是要吃亏?所以我对老师的奇葩作业非常反感。但是有什么办法呢?为了孩子,我只好忍气吞声,对老师唯唯诺诺。不知不觉间,我倒是重温了一遍钢琴技法,并且大有长进,只要女儿会弹的曲子,我都会弹。钢琴老师开玩笑说,你交一份学费,两个人学,多划算呀!我心里说,那我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又找谁算账去?”
家住郑州的周女士,儿子上小学二年级。前不久的一个周末,儿子带回一项家庭作业,收集10种不同的树叶,配上文字说明,再用电脑做成创意小报。“收集树叶好办,带儿子逛一趟公园就行了,配上文字说明也不难,有百度嘛,但用电脑设计小报就麻烦了,我也不会操作这样的软件啊!后来,在孩子舅舅的帮助下,熬了两个晚上才算完工。”周女士说,“要说,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挺好的,让孩子认识大自然,学会做研究,但要求是不是可以简单一些?难度过大,不是逼得家长帮忙吗?有妈妈帮着做,孩子不是要养成依赖习惯吗?唉,现如今当妈可真不容易!说不定以后老师还要布置什么奇葩作业呢。”
田女士是儿子学校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对当妈的苦衷感触尤深。她说:“学校举办运动会,组织春游等活动,都要家长委员会协助,我只好请假参加,但协助的内容让我非常为难:设计板报、排练节目、募集资金、设计旅游路线、预订房间,甚至还要制作演出道具,所以我学会了用缝纫机做简单的服装、手缝玩偶和布花等。几年下来,我和家长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都学了不少手艺。为孩子做事,我们任劳任怨,但我们也有困惑:这是在帮孩子呢,还是在帮老师?”
余女士接受采访时毫不隐讳对《当妈新标准》的反感。她说:“这样的标准估计是学校老师设计的,纯属忽悠妈妈们!我儿子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他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不断带回来古怪的家庭作业,什么用橡皮泥做模型呀、串珠子做项链呀、用纸叠10种动物呀,无奇不有,孩子自己做不来,害得我放下手里的活儿,挖空心思帮孩子。有一年春天,老师让孩子回家制作风筝,还要能放飞起来。我实在不会做,只好去街边买一个回来交差。后来儿子上小学了,我以为熬出头了,没想到小学老师更能折腾,有一次布置的周末作业居然是写一篇《甄嬛传》或《大长今》的观后感。我实在不能理解,孩子哪有时间看电视?就算有时候看,家长会鼓励孩子看这类电视剧吗?不到10岁的孩子,能理解什么叫宫斗吗?这样的所谓作业,无疑是布置给妈妈的。问题是,做妈妈需要看《甄嬛传》和《大长今》吗?老师布置作业简直是闹着玩儿!”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副教授董女士认为,《当妈新标准》的出炉和被热炒,有妈妈们宣泄不满情绪的成分。她说:“如今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明显加强了对孩子的素质教育,着力开发孩子的多种技能,但师资培训没有跟上,老师也不知道怎么教,还走传统的布置作业的老路,无形中把责任转嫁给了家长,家长当然会感到空前的压力。”她表示,相信这种怪现象很快会改变,妈妈们不必焦虑。
老师爸爸都去哪儿了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有思想的妈妈,对《当妈新标准》进行了冷静的解析。
晚报记者杨女士说:“《当妈新标准》有戏谑的成分,不必当真。如果非当真不可,那我们不妨仔细探讨探讨。标准中的‘十八般武艺’,全掌握的无疑是超人,但是妈妈为什么一定要是万能的?就算妈妈是超人,也不过是孩奴罢了。我认为,这个标准只能说明时下的一些妈妈过于焦虑,不太理性,为了孩子而失去了自我价值,是女性的悲哀。这样的标准风靡网络,更会成为妈妈们攀比的依据,弊大于利。”
“民间有句俚语,‘勤快妈妈懒闺女”,意思是说,妈妈太能干,女儿就懒得动手了。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妈妈对孩子的期待,对3岁以下的孩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一味包办代替不是好事。一旦孩子有了依赖心理,就会习惯性地把所有负担推到家长身上。长期在包办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得不到锻炼。离开家长的怀抱,他们很容易陷入迷茫。家长应适当学会放手,而不是一味庇护,这样才能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小学校长刘涛认为,妈妈不必做超级妈。他解释道:“老师给孩子布置课外手工作业,是希望孩子独立思考,尽量完成,多数是家长会错了意。比如,收集10种树叶,是引导孩子走出家门,在大自然中学会观察;写文字说明,可以写一句话,一句感受,不必像研究论文那样正规。如果妈妈想帮助孩子,适当点拨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在孩子的理解范围之内。如果妈妈大包大揽,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将来孩子长大,离开妈妈的庇护,他们该怎么办?所以,妈妈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获得更多成长机会,凡是孩子能思考的问题、能干的事、能负的责任,就让他自己承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孙道奇认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是好妈妈的标准。“因为孩子需要的是刚刚好的妈妈,并不是绝对好的妈妈。孩子需要的是妈妈的陪伴,是不会被抛弃、被嫌弃的感受。这比妈妈精通‘十八般武艺’更有价值。”他甚至认为,《当妈新标准》被推崇是当下教育之殇。
孙道奇说,当妈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妈新标准》赢得不少妈妈的认同,有其广泛的社会基础。妈妈无疑是家庭教育的主角,但要求妈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其实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反倒印证了当下教育模式的失败。他分析道:“《当妈新标准》的出现,一方面说明我国妇女地位高,妈妈素质提升了,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男权弱化、‘妻管严’盛行的写照?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本该承担更多责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然而,现实情况是,妈妈被推到了主角的位置,并且妈妈开始唱独角戏了。仔细分析就不难看出,《当妈新标准》中有不少本该属于爸爸的工作。”
教育专家孟海晴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妈新标准》是个很有意思的范本,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不少问题。比如,如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分工不清、相互交叉渗透的现象就有所体现。严格来说,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应该是学校老师的工作,然而不少妈妈无形之中变成了学校的编外教师。很多该由老师做的事情,学生家长做了,很多该让学生做的事情,也被学生家长做了。更让人痛心的是,不少地方将这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视为一种创新。”
对《当妈新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专家陈默不客气地予以驳斥:“这根本不是妈妈的核心任务!妈妈们首先要明白妈妈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妈妈是孩子安全感和内心力量的来源,所以,做一个好妈妈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够像老母鸡护小鸡那样护住孩子,不管遇到什么危险、困难,都能让孩子感到不畏惧。《当妈新标准》中的那‘十八般武艺’,无论是下厨房或者做蛋糕,都可以有‘替代品’,只有保护孩子,给孩子安全感,给孩子心理力量这个职能,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这是妈妈的基本职能,也是当好妈妈的基本功。”
本刊认为,家庭教育要针对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所以妈妈们不必攀比自身技能;家庭教育是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最讲究分寸,任何偏激的做法都有可能在实践中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建议妈妈们从自身出发,量力而行地为孩子服务,不可包办代替,否则,妈妈的良好愿望就会变成妨碍孩子成长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