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用涂鸦打开性创伤孩子关闭的心门

2014-10-14 10:13:34 出处:乖乖网 标签: 育儿心得 性教育 儿童护理 家庭育儿 家庭故事

年仅8岁的她,因为一次性创伤,将自己封闭在黑暗的世界里。而五彩斑斓的涂鸦却让她释放了恐惧,发现更多的美好,找到重新开始的力量……她像婴儿一样满地乱爬跟着妈妈走进咨询室后,10岁的糖糖一直沉默不语。为了引起她的兴趣,我递给她一盒彩笔。糖糖没接住,彩笔散落在地上。接着,令人惊诧的一幕发生了:糖糖突然趴在地上,像个婴儿似的,满地乱爬地捡水彩笔。看着女儿这样,糖糖妈瞬间崩溃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都怪我,都是我的错!”

我让助手陪糖糖玩水彩笔,自己则带着妈妈走进另一间咨询室。她断断续续地讲述了女儿的经历:糖糖是个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北京打工。去年暑假,糖糖同12岁的表哥一起来北京探亲。刚进入青春期的表哥,借着“玩游戏”的名义,偷偷侵犯了糖糖。

“回到老家后,原本名列前茅的她,成绩下滑得厉害,也不爱搭理人。快开学时,我陪妹妹到医院做子宫肌瘤手术,糖糖忽然抱着我说:‘妈妈,你带我也检查一下吧,我怕肚子里有宝宝。’我吓坏了,才知道发生了这种事!从医院回来后,糖糖拒绝上学,而且行为变得很怪异。每天钻到床底下睡觉,说那样安全。我经常晚上陪她在床底下睡,给她唱儿歌。一不顺心,她就会跟动物似的,满地乱爬……”

我理解了糖糖在咨询室里幼稚的行为。这是一种退行,是一个人遇到重大创伤时的本能自我保护。因为糖糖不肯说话,我决定用涂鸦的方法,和糖糖交流。

妈妈“缩小”,爸爸“没了”

接下来的日子,糖糖每隔两天就来咨询室里画画,我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虽然彼此的言语交流很少。

一次,我们采用“交互绘画”的方式,在同一张纸上轮流画一部分,直到完成整幅绘画。画的主题是“我的家庭”,它可以展现孩子心中的家庭关系。我只画家具,人物部分都留给孩子。

“我的床单是黄色的。”糖糖提醒我。“是柠檬黄吗?”我问。糖糖点头。在绘画的过程中,她和我的对话越来越多。

我画完床,糖糖接着画人。糖糖把妈妈画得像指甲那么小,却把自己画得像拳头那么大。我注意到这个细节,问:“这是妈妈吗,怎么这么小?” 糖糖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又给妈妈的衣服涂上难看的颜色。这是一种心理投射:发生创伤事件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降低,所以妈妈的形象“缩小”了。而难看的颜色,代表她对妈妈的愤怒。

“这个家看起来真好!可是,爸爸在哪儿呢?”我发现孩子没有画爸爸。糖糖果然被触动了,黯然说:“兰老师,我好怕爸爸和妈妈吵架。我做了一件错事,他们总因为我的事情吵架……我是个坏孩子……他们是不是要离婚了?”她无声地流下了眼泪,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糖糖哭泣。

第二天,糖糖的父母来见我,我和他们谈了糖糖的感受。了解到原来事情发生后,糖糖的父母都非常痛苦,他们互相埋怨对方,天天吵架。吵到后来,糖糖爸爸干脆搬到工厂里住。而他们的争吵让糖糖更加恐惧和自责,认定自己是个坏孩子。

通过认知疏导,我帮助糖糖的父母修正想法,让他们把整件事情归结为“意外”,没有人愿意看见这件事发生,也不需要为这件事负责。我给他们看了糖糖的画,转达了孩子的担忧和恐惧,并告诉他们,现在给孩子一个安稳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当晚,糖糖爸爸就搬回了家。自从爸爸和妈妈不再争吵后,糖糖“爬行”的频率大大减少,但仍然躲在床底下睡觉。

经过8次咨询后,糖糖第一次用语言表达了她的感受:“兰老师,我好害怕!一想起那件事,我就怕得浑身发抖!”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问题进入意识层面就解决一半了,我们可以就创伤进行对话。

要想抚平创伤,就不能回避那段经历。因为,回避不等于遗忘,那些经历仍然会闪回到她的脑中,一次次地侵害她的生活。只有在记忆中重现创伤的经历,并且寻求到安慰自己的方式,才能够摆脱创伤对她的控制。

“老师有个不让你害怕的方法,要不要试试呢?”糖糖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

接着,我和糖糖运用绘画还原了事件发生时的场景。然后,我让糖糖靠在沙发上,闭起眼睛回忆当时的感受。

“在你的眼前,有一台电视,正在播放那天的情景。你感受到什么?”

“我……好害怕……”糖糖颤抖地说。

“你听到什么?”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