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乖孩子为何变讨人厌的“刺头儿”?

2016-12-17 14:50:10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故事 儿童教育方法

陈女士带9岁的儿子找我做咨询时,反复说这样一句话:“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乖的孩子,怎么就变成了人人讨厌的刺头儿?”

从咨询中我了解到,陈女士的儿子辰辰,在上小学前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是大家眼中典型的乖孩子。辰辰的性格其实受父母影响很大,他们做人的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老师说今天辰辰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

孩子上小学以后,由于受到家长一直以来“忍让、退避”等教育影响,和同学交往中总是显得胆小怕事,但越是怕惹事,越是有事情找他,尤其是班上几个比较淘气的学生,总喜欢欺负他。刚开始,辰辰回家后向妈妈哭诉,可每次妈妈除了安慰他,就是劝他想办法躲那些孩子远一点。久而久之,辰辰回家后就不再和妈妈哭诉在学校所受的委屈了,妈妈还以为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有了改善,心中窃喜。

一天课外活动时,一个同学先用脚把辰辰绊倒,又扑到他身上,一手按住他的头,一手在草地上扯了一把草想往他嘴里塞,还不停地嘻笑着说:喂兔子喽……喂兔子喽……情急之下,辰辰突然爆发出很大的力量,一下子把那个同学掀翻在地,并顺势骑在他身上,同时夺过草,趁那个同学还在惊愕中,一把塞进了他嘴里,引得旁边围观的同学大笑起来。那一刻,辰辰感觉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开心。并且,自此以后,那几个经常欺负他的同学,不仅不再招惹他,还主动跟他示好,很快,辰辰便成了他们“圈子”里的人,经常跟他们一起欺负其他同学。

“刺头儿”行为,是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做“刺头儿”,能有效释放辰辰以往生活经历中被过多压抑的心理需求。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认为: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这与人本主义另一位代表性人物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所表述的“自我实现”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自我实现作为最高一级的心理需求,包含了安全感、归宿感、被尊重感等多种需求。

辰辰在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影响下,在过往的人际交往中,总是一味地忍让和退缩,心理安全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并且,其他同学也不愿意和辰辰这样的孩子交往,再加上父母不理解也不接纳他所受到的委屈,从而对孩子的归宿感也造成了较大的伤害。可以说,以往的“乖孩子”辰辰其实只是在扮演父母的木偶,他作为人应有的心理需求被严重压制了。

一次偶发性反抗行为的成功体验,带给了辰辰强烈的情感刺激,并导致他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同学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反抗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带有主动攻击性的不良行为。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