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孩子为什么不跟我说话了?

2016-12-15 10:41:16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 儿童教育方法

“我算看明白了,孩子周末回家,根本不是看望父母的,他是回家看望他的宝贝电脑的。上周末在家整整两天,总共也没跟我们说上三句话!”在一次家教分享会上,一位初中生的家长抱怨说。

跟这位家长一样,很多父母心中有一个共同困扰——为什么孩子越长越大,却越来越不爱跟我们说话了?那个整天缠着大人问东问西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

也许,要帮助这些被关在孩子心门之外的焦虑父母,找到改善两代人之间沟通空白的终极答案,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问题还原为更客观的提问方式——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不爱跟我们说话了?这样精准地描述问题本身,常常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法。

在这之前,我曾经听到过很多孩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有什么可说的?跟他们说他们也不懂。他们知道口袋妖怪(一种网络游戏)吗?知道吴亦凡是谁吗?”

“嗨,不用张嘴,我也知道他们想跟我说什么,翻来覆去就那点儿东西,从我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六年了,整天就惦记教育我好好学习。”

“我没什么理由,就是不想跟他们说。难道我就不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吗?”

“我喜欢和爸爸说话,不喜欢和妈妈说话。妈妈总是说奶奶的坏话,我喜欢奶奶。”

孩子跟我们说话是为了什么?

孩子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聪明的家长应该有所了解,相信会有助于家长做出适当的改变。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一下:孩子跟大人说话是为了得到些什么呢?如果他们不想说,是不是也表明家长没有满足他们渴望从交流中获得的东西呢?

儿童的语言和社会行为,不论具体内容还是交流形式,都随着他们的年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跟谁说话、说什么话,遵循着一定的发展心理学的规律。一两岁的小宝宝,在与爸爸妈妈“咿咿呀呀”的对话过程中,在语言发展方面主要是模仿并逐渐习得母语发音的最基本元素,而在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方面,主要是从父母期待和惊喜的眼光中获得最初模式的自尊和自我价值。

而三五岁的孩子,黏着爸爸妈妈追问“这是什么”“为什么”,提出大大小小出人意料的问题,是把父母视作连接现实社会的结实桥梁。他们需要大人给出标准答案,从而获得各种知识和间接经验。

等到上学以后,孩子在与父母的言语交流中的主动成分就开始与日俱增。经过了一天学校里的精彩生活,孩子常常会在回家的路上,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兴高采烈地说个没完。今天学习了什么课程,班上有什么好玩儿的事情,小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这个时候,孩子与大人的语言交流中,自我表达的意味开始变得浓厚,他们开始对一些事情持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也真诚地希望和父母分享。

遗憾的是,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在孩子试图将家长从权威变成朋友的同一时刻,家长却经常习惯性地拒绝孩子的这番好意。有些家长只关注自己在乎的那部分事情,比如课堂知识掌握了没有,有没有破坏纪律,或者只是简单地给予孩子是非对错的评价和判断——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灵就开始逐渐与家长疏离。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