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音乐智能培育方式包括:
1.基本音乐常识的认知,包括音名、唱名、快慢、强弱等。通过五线谱与节奏的游戏,让宝宝逐步尝试创作高低、长短等不同旋律;
2.从单一的乐器开始,认识并接触多种乐器,了解不同乐器的声音特质,进行简单的乐器演奏,尝试进行乐器合奏;
3.开展音乐欣赏,欣赏各种曲风,认识音乐的多样性;
4.将机械的音乐感知方式变为听得到的语言、看得见的舞蹈、画得出的图形。
在这样的基础上,所有的音乐常识都化作一支支小曲,小朋友在跑、爬、跳和游戏中完成了体验、感知。
在这样的基础上,学钢琴不再是学音乐的开始,小朋友会通过拍、打、敲、弹等方式尝试许多声音。他们在辨别、在组合,他们在寻找自己喜欢的或者最能表达自己的声音。
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能了解到音乐的多样性,不同的风格与表现方式能使音乐更丰富,更有魅力。
在这样的基础上,那些枯燥的乐理知识藏在一幅幅画面中,加深了宝宝对乐谱符号的认识与记忆。
在这样的基础上,那些节奏随着宝宝的小手指在图画中游走,落在各种各样的打击乐上。
经过音乐感知的培育与音乐能力的激发后,5岁半—6岁,宝宝就可以开始坐上琴凳,进入乐器弹奏技能的学习(不一定非得是钢琴)。在弹奏技能的学习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并实践以往所认知的音乐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投入到演奏中,通过乐器的演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与此同时,创作也产生了。
女儿是4岁半时开始参加这样的培育课程的。由于以往在家里进行的音乐活动较多,女儿进入这个培育体系之后接受能力较强,进步很快,直觉反应也很好。现在她听到曲子后,总是要表述“它就像……”她对听“音”很感兴趣,很爱玩一个游戏:你唱我找。就是我们唱一句歌词,然后她在钢琴上找出最后一个字的音。比如我们唱“老爸老爸”,她就在琴键上找到“爸”的音;我们唱“我们去哪里呀”,她就在琴键上找到“呀”的音。这就是“试唱练耳”,是每一个学音乐的孩子的基本功,她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开始了。音乐课堂上学的儿歌、童谣,她也一首首在钢琴上找音并弹了出来。
她还经常玩“即兴作曲”游戏。一次,她和爸爸玩搭积木游戏。搭好后两个人分别介绍自己搭建的建筑物。女儿说:“我是给无家可归者搭的住的地方。”爸爸说:“我搭的是教堂,也像玛利亚小姐(《音乐之声》女主角)的修道院。”女儿说:“我来唱首歌。”于是她即兴自编自唱了一首歌,大意是歌唱“无家可归者的家”。爸爸也唱了一首《雪绒花》。然后女儿又唱了一首婉转而嘹亮的自编歌曲,她说:“这首歌唱给无家可归者。”这种游戏让宝宝觉得作曲并演唱是一件平常而普通的事,每个宝宝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这种形式表达。
所以,当音乐进入了日常生活,它便走下了神坛,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开始以亲切的面貌面对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