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解读宝宝的“嫉妒心”

2014-09-30 13:19:17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教育 心理问题

避免攀比类话题。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优点

无论有无小朋友在场,尽量避免攀比类话题,如“你们谁会背唐诗? ” “大家比比看,谁的衣服最漂亮? ”这些貌似启发的问题,实际上为嫉妒埋下了种子。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应该看到每个人身上的长处,如“XX,歌唱得很好;XX,拼图很在行,大家都很棒。”这样也是引导孩子多去关注自身和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而非一再地在“自己的短处和他人长处”的比较中懊恼。

用鼓励、赞赏的心态看待孩子

平时多用鼓励、赞赏的心态看待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当然鼓励不能夸大其词,要赞赏他具体做的事,比如“宝宝今天自己会穿鞋了,有进步哦! ”

增强孩子的能力感和自信心。能力感强的孩子,在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伙伴时,心态会更平和和乐于接受,并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能达到同样的水平。

父母以身作则,培养豁达个性

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希望孩子成为宽容、自信、乐观、不计铰的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平时在言行中不要表露出对他人的嫉妒、不满等情绪,多用欣赏的□吻谈论周(1的人,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豁达的个性,减少嫉妒的情绪。

帮孩子克服不足,将嫉妒转化为动力

“嫉妒”有时是因为末占有或未拥有,有时是因自己某方面不足。比如先前案例中提到的“听到某位小用友唱歌,就捂住自己耳朵”的小朋友,就是因为嫉妒别人的善于表现而对对方产生排斥心理。这时,家长不如从另一个角度来引导:“小姐姐歌唱得不错,不过你唐诗也念得很好。如果你不愿意表演,我们就坐着看别人表演,但不能捂耳朵,这样不尊重別人,但如果你愿意的活,妈妈会陪你一起上去给大家念首唐诗。”通过引导,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并学会尊重别人的长处;同时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克服“羞于表现“的心理。

避免过度关注和无止境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在“6+1”的家庭模式中,孩子往往是全家关注的中心,想要的东西常常能马上获得。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被关注和被满足的需求会特别强烈,一旦发现周围人的关注点不在自己身上或发现别人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时,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所以,建议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度关注和呵护,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箏。当孩子对某些物质有需求时,可以问孩子几个“为什么”,如“你为什么想要这个” “你要这个拿来做什么”,必要时可以使用“延迟满足”法,即当孩子满足一定条件吋,才能获得,以免孩子产生“别人有的,我就该有”的心理。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