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明明自己在看手机、Ipad,却大声呵斥孩子不能看电子产品;自己在看电视剧,却禁止孩子看电视;而自己不喜欢看书,却逼迫着孩子看书......试想,如果家长和孩子角色互换,作为孩子的你真的心甘吗?而如果作为家长的你主动地养成好习惯,天生爱模仿的孩子又怎会不跟你的好习惯同步?
一天,在家长沙龙上,由一个小插曲引出了一堂有意思的课。
一个女学员分享:“昨晚,我在家里津津有味地看《新家庭如何塑造人》,5岁的儿子突然从里屋蹦了出来,喊着:妈妈妈妈,陪我玩一会儿好吗?‘我不耐烦地摆摆手,对孩子说,‘没看到我在看书吗?自己玩去!’”说到这里,教室里响起了笑声。大家知道《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是家庭教育的经典读物。这位可爱的母亲虽然认真读书,却忽略了和孩子有效互动。
我笑着问到:“有一个关于孩子教育的常用成语,是什么?”家长们脱口而出:“言传身教。”我点头:“那什么是言传身教?又如何做到言传身教呢?”大家沉思片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言传是用言语传播知识,有的讲身教是教孩子如何做人等。
我进一步地问:“那什么样的知识适合言传?什么样的学问适合身教?如何将两者融合起来?像古诗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怎样将言传身教做到春风化雨般的细致?像上面的妈妈,怎样才能做到言传身教?”家长们的好奇和热情被点燃......
言传身教你真的懂吗?
让我们先看看言传身教的释义。言传:就是用言语讲解、传授;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都是言传的部分。言传比较容易,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身教:用行为示范、实践;身教是指以自己的行为或者实践来让他人领悟,或用自己的德行和情操去影响他人。身教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性特征。传是传授,教是教导,传是教,教也是传,都是教育的方法,相辅相成,各有轻重。陶行知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讲的是身教大于言传。
父母的陪伴是言传身教的沃土
140年前,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对言传身教有了更深的诠释,用科学的方法发展了言传身教的内涵和外延。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一个爸爸离了婚,带着5岁儿子住在自家的房车里,房车停在公园的一个偏僻角落。一天,爸爸搂着孩子,伤感地说:“儿子,爸爸很内疚,没能给你一个家。”儿子欢快地用手指着房车说:“这不就是我们的家吗?我们只不过没房子罢了。”你可以看到父亲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家的意义在孩子的眼睛里有不同的理解。
曾经,一位心理学家走访了二十多个国家地区,采访一万多名孩子后发现:孩子对吃、住等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很在意,他们记忆最深刻的是家庭精神生活。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健全的人,就需要多多陪伴孩子。父母的陪伴是言传身教的沃土。这里的陪伴指的是有质量的陪伴,父母把自己的关注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这样的场景:父母陪着孩子学习,孩子虽然手里拿着书,脑子已经天马行空;父母坐在旁边,却自顾自地玩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