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5招让宝宝有担当

2016-04-16 13:49:57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家庭教育 儿童教育方法

在自己带孩子或者与他人交流育儿经验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有时宝宝特别会“找理由”,遇到问题或者犯了错误总会找到一些原因来开脱,也就是推卸掉责任。比如有些宝宝玩完玩具不收拾,家长让他收拾,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一会儿我还玩呢!”过了一会儿再让他收拾,他就说:“我累了,想休息。”但是如果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他就责怪人家玩儿完后不收拾家长鼓励他说:“你是小主人,应该带头收拾。”他却说:“玩具是他玩儿的,应该他收,小朋友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看起来宝宝仿佛什么道理都明白,但是这些道理都是为他服务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难道这些都是宝宝的问题?我们不妨先反思一下家长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下面这种现象是不是很常见呢? 

宝宝在玩耍或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什么东西上,碰痛了,哇哇地哭。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痛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然后安慰孩子说,咱们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孩子可能在这时候会有些安慰,破涕为笑,家长也会感到很满意,一场小小的风波就在家长生动的表演中平息了。 

这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举的例子。在这本家庭教育专著中,尹老师写了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给小板凳揉揉疼》,就通过上面这个例子揭示了家庭教育中常常被忽视的细节。这恰恰是宝宝推卸责任的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在孩子的眼里,一个板凳、一把椅子都是有生命的,都是他的朋友和伙伴。既然今天可以因为摔跤打小板凳,那明天就可以因为玩具打小伙伴。因此,这样的方法无意中教会了孩子,在遇到不痛快时,无缘无故责怪别人,教给了孩子不宽容和报复。 

推卸责任的3大因由 

1.教育方式不当 

上面尹老师举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明。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喜欢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是无原则的。但是,此时的孩子正处于社会性初步形成、心理初具雏形的时期,他们尝试着去接纳社会、融入社会,体验着社会的规则与规律,只是他们还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与判断力,对外界的评价和判断往往是以成人的评价标准为参照的,对成人盲目崇拜,他们认为成人的一切都是对的。都是可以效仿的,再加上此时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因此,家长那种无意问的以推卸责任来安慰孩子的办法,却也无意地植入了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从小就会推卸责任的重要原因。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