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教育,到底是“教”和“育”的什么?

2016-04-13 14:21:48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家庭教育 儿童教育方法

Level 4 特长“富裕” 

“特长”是人生事业和生活的加分项,锦上添花的部分。它包括两个部分:天赋点和兴趣点。天赋往往就是爱好,因为成就感的作用,使人沉迷于此;但更常见的是,孩子并没有特殊天赋,但因为兴趣爱好,能通过深耕,导致后来擅长这个领域。因此两者往往是重合的。 

人,休闲装,花环,自然,户外_564951323_Girl embracing fathers leg on meadow_创意图片_Getty Images China

并非只有处于物质“富裕”的家庭,孩子才可能拥有“特长”,但这个群体的家长的确更有资本不断地尝试不同的课程不同的项目,直到找到“天赋点”和“兴趣点”,经得起折腾。 

我的观点是:尽早接触丰富的外部环境,让孩子在探索中找到自己感兴趣、擅长的东西。视觉、听觉、运动,手部作业哪个比较敏锐,孩子对什么比较有感觉,细心观察很快就能发掘出来,然后集中精力培养重点,不要耗散精力。比如,买钢琴贵,但听钢琴不贵吧?上外教课贵,但看英语片不贵吧?上美术课贵,但给他买绘本买彩笔不贵吧?早期根本不在于他学会什么,而是找出他以后重点发展什么。这个“引入门”过程一点都不贵。 

在确定孩子的“天赋点”“兴趣点”,从而大概知道孩子正式应该学习什么特长之前,我觉得应该还有一个过渡的“自学领悟期”,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陪伴下,通过自己的摸索,建立出对某种规律的内在概念。这就是对他未来一生的学习都有作用的“悟性”。 

打个比方,如果孩子自己涂鸦,慢慢地她的线条开始有粗细疏密,构图开始有空间感,配色会越来越和谐,这说明孩子内在的美感在摸索实践中搭建起来了,这不是美术课老师告诉她的技巧;如果孩子在英语启蒙中自己嘀嘀咕咕一些听起来像英语,但却完全没有意义的语音,那是她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英语的语音体系,而不是老师教他怎么读怎么背。有这个过程作为缓冲,孩子不但在进入有老师教导的“正式学习”时会吃透快得多,而且这个早期体验,会是他一生对“学习”这种行为根本的自信的来源,并且一生都有自学意识。 

从找“天赋、兴趣点”到“自学领悟”缓冲,这两个阶段叫做“启蒙”阶段,老师手把手教的时候,就是“正式学习”阶段,他们会比那些被盲目塞入培训班的孩子,省很多时间、金钱,成功率也会高得多。 

如果连正式培训的费用也必须省的话,就把资金投入在书本、自学教材、看展览这些费用很低的活动上,“素质”培养的根本是具备欣赏、感受力和审美,这些都是“见识”,是不需技能的专业训练也一样可以获得的。 

技术建议:有天赋的,抓精不抓多;没天赋的,能力内广泛发展兴趣;有条件的刷“技能”,没条件的刷“见识”。普通人家,最好在尊重主流教育环境的框架内“因材施教”,温和改良不冒进。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