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离异,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了什么?

2016-04-13 14:15:34 出处:乖乖网 标签: 离婚 儿童护理

第二次沙盘故事:摆放了很多温顺的小动物,小狗、小羊、小鹿等等,给每个动物面前安放了碗盘,还用沙子填满,它们都有东西吃。像第一次一样又出现了一家三口,爸爸一个人在客厅里吃东西,妈妈背对着所有人站在一个角落里看老鹰,一个婴儿独自在草坪上睡觉,沙盘角落里有个小姐姐在远远地向这边张望。我问她自己在哪儿,她摇头。

人,图像,情绪压力,讨论,药_530783697_family seeing a psychotherapist_创意图片_Getty Images China

第三次沙盘故事:像第二次一样摆放了许多动物和植物,这一次没有一家三口了,拿来一个陶瓷的九层宝塔放在中间,又把第一次拿过的穿职业女装的妇女沙具拿在手里,莎莎皱着眉犹豫着不知道把玩偶放在哪里,尝试放在猴子旁边不妥,拿起来又放在花旁边也不妥,试着在很多地方安放又都觉得不对,最后莎莎把这个玩偶的腿弄弯曲,头朝下挂在宝塔翘起来的飞檐上,因为宝塔是光滑圆润的陶瓷,很难挂得住,玩偶掉下来几次,她每次都小心翼翼地把它挂好。当时我觉得自己的呼吸都要停止了,再看她,很平静,只是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地挂上去,脸部表情既顽皮又认真。这一次她用了很长时间完成作品,而且拒绝讲故事。

父母离异的孩子,习惯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

初始沙盘中的兔妈妈明显体积很庞大,放在角落里能够掌控全盘,可能突出了妈妈在女儿的生活中占有绝对领导地位。对于那个穿粉红色职业装的工作妈妈,孩子只是在探索还不明朗,她为什么独自站在草坪上?

旁边的蛇是否对妈妈有危险?喜欢这个妈妈吗?这些都没有答案,但是莎莎明确告诉我并不害怕蛇。至于一家三口挤在一起洗澡的场景,也许是孩子对过去有爸爸在家的情景的回忆吧,是怀念还是盼望,或许还有其他?总之,对爸爸的感受是存在的,否则不会摆在这里。但是真实情绪被压抑了,关于爸爸,她说得很少。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于父母离异事件似懂非懂,主观愿望远胜过客观理解,但是因为人类早期对于喂养的需求,对于物种延续的需求,多数孩子会把感情投向陪伴她和养育她的一方,对另一方则讳莫如深。这不是成年人世界道德观能评价的,“有奶就是娘”不能解释儿童对待父母离婚而逐渐形成的人格变态。

孤独感、不安全感、恐惧、愤怒等情绪,需要得以安全宣泄“喂养”是儿童沙盘最明显的主题之一,这三次沙盘作品都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给予食物和接受食物的玩具。单亲妈妈独自承担起养育子女的生活重担一般是不易的,一些妈妈就会带着自怨自怜的情绪去抱怨爸爸、抱怨社会甚至抱怨孩子,这样会使得孩子特别害怕失去安全保障,害怕失去爸爸之后再失去妈妈,失去妈妈意味着失去食物,没有食物就没有一切,这种害怕的情绪久久压抑着,是向外爆发还是向内爆发?我们知道负能量对自己、对他人都很危险,如果能够及时主动找到出口去安全释放,那么这个人就有机会修复创伤了。沙盘游戏正好承载了这种功能,每一个玩具都可以宣泄情绪,每一个场景都能疏导心绪,因此第二次沙盘中爆发似地出现大量喂养状态,这就是心理沙盘在引导莎莎的情绪宣泄。童话的语言、童话的故事、童话的场景,让不良情绪得以安全地宣泄。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