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电视”是育儿公敌吗?

2016-03-17 14:53:00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家庭教育 儿童教育方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知识的获得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有媒介来帮助实现。这种媒介要能够引起孩子的反应,至少需要满足下面3种情况之一:第一,形象及色彩奇异好玩;第二,满足孩子某种兴趣;第三,对应孩子某种情绪。动画片以其鲜艳的色彩、夸张的图形、逼真的声音效果,闯入孩子的感官,恰好能够充当这种媒介。媒介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家长真正需要去关注的,是孩子们通过这一媒介,链接到了哪里。如果家长们完全不去觉察孩子的这种链接,而只是以看电视时间的长短来评判好坏,对孩子做出限制,那就如同随意推翻了孩子正在大脑中搭建的积木,破坏了孩子探索、认知的过程,拖了孩子心理发育的后腿。

不妨把“看电视”改造成一种陪伴式教育

意识到“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了解看电视的孩子是在看什么”这个问题后,“电视”或许就不再是育儿公敌了。

首先,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看电视时所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家长在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后,完全可以找到电视之外的替代品,来转移孩子的兴趣。对色彩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在电视之外找到色彩类的游戏项目;对形状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在电视之外找到形状类的游戏项目……

其次,我们还可以改变孩子“孤独看电视”的境况。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和他们一起看电视,把看电视改造成一种陪伴式教育,自然也就完全不必在意时间的长短了。比如,按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通过足够引发他们兴趣,但又不是很难处理的新信息而不断发展的。当孩子被动画片中小兔子分享玩具的情节所吸引时,家长就不妨添加一些讨论进去:宝宝,为什么小兔子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玩别人的玩具,是不是要征得同意呢?如果不想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应该怎么说呢?这种引导可以帮助孩子通过动画情境,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当动画片中出现数字、形状、礼貌等知识性信息时,家长也不妨适时充当提问者和褒奖者的角色,引领孩子理解和掌握新的能力。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