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那我们做个实验吧
我也曾遇到与开篇案例一模一样的问题,但我没有去做那些口头上的安慰,诸如说些“别怕了”“不痛的”“妈妈向你保证,绝对没问题”之类的话。因为在孩子来看,这都是废话,正在切切实实经历着煎熬的是他,又不是你。你这样讲,岂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没有去安慰,但我有开导。
“现在你肚子里的小火车太多了,都挤成一团,所以堵在小屁股那儿,一塞车就开不出来了。你要多喝点水,才能把它们重新分开。”我这样说完,孩子哭得没那么凶了(便秘时哭也是一种用力,也会痛)。
趁他冷静下来,我接着说:“不相信的话,我们来做个实验吧。”所谓的实验,就是拿一碗水,扔进一小块结成块的盐,让他观察盐块在水里是不是慢慢地就变小了。当孩子亲眼看到盐块变小甚至变没时,终于开始相信我;而这信任也让他内心的恐惧真正开始减少。他开始愿意大口大口地喝牛奶——之前他一直认为再吃东西,哪怕是一杯水,都会让臭臭变得更多,更拉不出来了。
喝下去的牛奶带动了他的肠胃蠕动,我又带着他在屋子里走了走、动了动,便便问题,最后很自然就解决了。
看看游戏里你生气的模样
儿子喜欢跟我玩角色互换游戏,有时我就会故意学他平时发脾气、耍赖、害怕的样子给他看。
比如我说要吃面,儿子好脾气地说:“好,爸爸带你去吃面吧。”我就说:“不,我要吃云南的面,我要去云南吃!”儿子好声好气地劝我:“宝贝,北京的面也一样很好吃的!”我开始在床上打滚,活脱脱就像他平时耍赖一样:“就不就不,我只吃云南的面!”儿子已经乐不可支了,但他心知肚明,这些话都是他自己耍赖时曾经说过的。只见他最后叹了口气,手一摊,说:“现在去不了云南,你可以先冷静冷静,等你不闹了,爸爸就带你去吃面,否则,连北京的面都吃不上了哦!”
看,尽管当时在哭闹,但他把我劝过他的话记得一清二楚呢!
差不多该收尾了,我开始装哭,喊道:“爸爸肯定不爱我了!”
儿子又好气又好笑,无奈地说:“哎呀,这孩子太难带了,总是不讲道理怎么行!这样好吧,爸爸抱抱你,你听到我的心跳,就知道我永远爱你了呀!”最后,一个大大的拥抱,结束了我们的角色游戏。
这样几次以后,每逢孩子哭泣或发怒时,只要我说:“那要不妈妈抱抱,让我们彼此听听心跳吧!”他一般都能妥协,慢慢冷静下来。
情绪谁都有,妈妈和孩子都不例外,这些无处不在的情绪,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态度和生活。既然逃避不了,不如坦然面对;比起强忍着不哭、不闹、不生气,痛快地表达出来才更勇敢,也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