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网 3—6岁

父母的语言暴力,孩子很受伤

2016-02-22 16:25:00 出处:乖乖网 标签: 儿童教育 家庭教育 儿童教育方法

作为父母,在生活中有谁敢保证没有对孩子进行过语言暴力?在我们心情不好、愤怒、恐惧,以及对孩子失去耐心时,对孩子不经意的挖苦、警告、谩骂、威胁,都算是对孩子的语言暴力。“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啦!”“你总是这么笨,太丢脸了!”“你怎么总是这么烦人!”……这些看似不经意、习以为常的差评,会像钢印一样烙在孩子们的身上,让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以致影响孩子的一生。

人,住宅内部,室内,人的脸部,满意_485205361_Close up of alert baby boy_创意图片_Getty Images China

生活中的语言暴力现象

说起语言暴力,让我想起儿子8岁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去热带风暴。有一个风暴滩,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海浪池。里面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坐在一个大的游泳圈里,模拟的海浪把人冲得很高,再落下来,那种感觉很刺激。我们三人在一起嬉闹,可一波浪头过后,我的眼镜掉在水中,丈夫快速来到我身边,帮我找到了眼镜,可儿子已不知去向。我们在池子中找了十几分钟,没有找到。最后,我和丈夫兵分两路,他在水中找,我在沙滩上找。突然一个声音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一个妈妈用手点着一个孩子的额头,大声地呵斥着。原来孩子在冲浪时光顾着玩,妈妈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找到他。她还动手搧了孩子耳光。我看到孩子那惊恐的眼睛,涨红的小脸和两只在沙滩上蹭来蹭去的脚丫。这时,突然丈夫和儿子出现了,我幸福地紧紧抱住了儿子。在儿子急促的言语中我了解,他人小,浪大,被甩到池子另一边,他乐不思蜀,直到遇见焦急寻找的爸爸。我暗示他注意旁边的母子,他看到了暴怒的妈妈和胆怯的儿子。当他弄清楚缘由时,紧紧地搂着我说,“妈妈对不起!我下次会小心,不再让你们担心。那个小朋友好可怜!” 

类似的场景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比如:校门前苦恼的孩子和满脸怒容的爸爸;公交车上委屈不安的女孩和面带鄙夷的妈妈;小区的高楼里哭闹和打骂声混杂在一起令人焦虑的混响。那为什么这些事情会经常发生呢? 

语言暴力的成因 

先说孩子:小小的孩子处在生长发育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行为和语言是他们表达自我的两个通道,是他们尝试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他们没有边界感,没有是非观,一切都将在他们和世界的互动中慢慢形成。《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个故事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是它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成长中的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尼尔斯代表着学龄儿童,他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因为捉弄了小妖精,被施魔法变成一个小矮人。沮丧的他骑在家里的大白鹅背上,跟着一群大雁去长途旅行。通过奇异的旅行,尼尔斯增长了很多见识,结识了许多朋友,也碰到了敌人。他在种种困难和危险中得到了锻炼,体验到了社会的规则,也树立起了自己的是非观。回到现实中后,他成为一个好孩子。 

再看家长:大大的家长处在青壮年期,他们是家庭的支柱,是单位的主力,繁琐的家务、超负荷的工作,消耗着他们的耐心和精力。 

这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个体,由家庭这个纽带把他们联结在一起。想想看,我们两个成年人之间都会意见不同,更何况这样两个年龄不同的大人和小人。他们之间意见不一致才是正常,如果他们步调一致,完全协调是不是更奇怪? 

从家庭结构来看,家长是主导者,那家长怎么成长起来的?一般有语言暴力的父母,都有家庭渊源。他们成长在语言污染的环境,污染已经融入他们的语言当中。让他们意识到语言的伤害已属不易,如果让他们改掉这么多年形成的习惯,更加艰难。童年的经历和体验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当他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很容易重复父母的方式。 

情感口述
相关推荐
推荐专题
电脑版 百科 问答 专题 地图 归档
返回
首页